2022年08月02日

第A07版:

九旬老兵仲照云:“脱下军装,我还是兵”

■ 记者 徐志勤

实习生 孙一菲 摄影报道

8月1日,建军节。

上午9时许,在利民巷一栋居民楼简单的三居室里,92岁的志愿军老兵仲照云再次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时,声音几度哽咽,老泪纵横。

在老人的记忆里,那段“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经历,是格外沉甸甸的,也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

“冰天雪地里,缺衣少粮。战友们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能爬起来,后面的人继续向前,没有人后退……”翻看着、摩挲着一本记录着战火纷飞艰苦岁月的日记,仲照云的泪水缓缓滑落。

客厅的墙面上,挂着老人在部队时不同时期的老照片,穿着军装的他面容清俊,目光坚毅。

1930年,仲照云出生在安徽灵璧。由于家境贫寒,11岁的他就开始过着流浪生活,期间几经磨难。1949年8月,仲照云在上海南京路流浪时,受解放军救助后参军入伍。在军校学习后,仲照云于1951年9月12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入朝作战。

赴朝前,他已经写好了未注明归期的家书,做好了与家人诀别的准备。

赴朝后,每天寥寥数句,他在日记本上记录着:“ 1951年9月13日,上级命令今夜要走70里路,实际上我们走了90多里路,下午5点钟走,一直走到7点多第二天天亮,天下着大雨。

1951年9月14日,天阴得很,走了一夜,早上我值班,11点到2点,困倦的我一点力气都没了,今夜走了30多里路,走着就睡觉了,走到早上4点多,就地住下来了。

1951年9月19日,常常是吃冻的高粱米饭,我和许多战友得了夜盲症。眼睛一到晚上什么都看不见,不敢出山洞……”

在朝鲜战场,他被安排到机场施工指挥部电台当无线报务员。电台是首长的耳目、部队的神经,也因此经常遭到敌机轰炸。

电台班里,仲照云是唯一一个共青团员。一次,接指导员马秀峰的命令,他和6名战友一起,赶着7匹骡子送一批棉衣到施工前线。晚上,天下着大雨,伸手不见五指,仲照云脱下自己的雨衣盖在棉衣上。

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他吃下了战友塞给的一坨动物粪便,挺了下来。这一次,7人牺牲了5人,仲照云和另一位战友活了下来。“我和战友们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抱着牺牲和受伤不回来的精神。”老人努力将身板坐得笔直,已不再清亮的眼眸中那一刻跳跃着灼灼光亮。“我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火线入党,我特别骄傲,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1951年12月初,仲照云随志愿军第23兵团回国整训。回国后,仲照云先后担任过无线电连长、通讯营长、团长等职,期间还连续6年担任国庆礼炮指挥官。1978年,仲照云转业到市邮政局担任局长。如今离休后的仲照云每天散步、读书看报,在小巷中安享晚年。

老人还珍藏着一条破旧的军毯。“这条毯子跟着我70多年了。那年我才十几岁,在上海被坏人推下水塘,是解放军救了我。一位穿着军装的大哥送了我这条军毯御寒,枪林弹雨中,这条毯子始终陪伴着我。”

向记者展示这条珍贵的军毯,老人目光深沉地说:“这么些年,这条毯子跟着我出生入死,已经成为我的好伙伴。”

午夜梦回,他总是能见到曾经的战友,他们青春的脸庞,生动又清晰。“他们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他们相比,我更要感恩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树老怕空,人老怕闲。”离休后,仲照云仍然每天读书看报两至三小时。遇到重要的文章,他也用笔记下来或剪下来反复阅读,有的书上名句还能力争背下来。“老同志要保持活力,首先思想上不能生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经常听听党的声音,始终紧贴党的创新理论。”

老人育有四个子女,他总是叮嘱他们:要听党话,跟党走,为祖国多做贡献。“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党的关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幸福的生活。”仲照云老人说。

“脱下军装,我还是兵。”仲照云老人的笑容直达心底,“我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党员,期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

2022-08-02 徐志勤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16847.html 1 3 九旬老兵仲照云:“脱下军装,我还是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