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一
皓月当空。
是夜的柳江口与平素大有不同。码头上不见了大大小小的货船、雕梁画栋的游舟、周身挂满红灯笼的妓船,取而代之的是蜿蜒百余里的庞大船队。为首的龙舟格外引人注目,它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四层楼,房百余间。
柳子行宫里,宫女们身披轻纱,手执柳枝,在声声丝竹中翩翩起舞。“杨柳青青青可怜,一丝一丝拖寒烟。何须桃李描春色,金凤玉露入管弦。杨柳青青青欲迷,几枝长锁几枝低。不知萦织春多少,宫莺到秋不住啼。杨柳青青娇欲花,画眉终是小宫娃。九重上有春如海,柳到柳子好为家……”隋炀帝杨广微笑颔首:“好一个‘柳到柳子好为家’!”
柳子之名因何而起,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柳树众多。柳树本就适应力极强,加之此地地势低洼,河水汤汤,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尤其适应柳树生长。柳生于此,极少生虫,枝繁叶茂,青翠欲滴。西汉时,柳子是以酒为主的贸易集市,朝廷在此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弑父杀兄登上皇位后,杨广如一位被缚双手而终得解锁的画师,誓在中华大地上绘就属于自己的壮美画卷。开创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重用南方集团官员,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大手一挥,数百万农民和士兵历时六年,开凿疏浚出连接钱长淮黄海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受益于漕运,越来越多的人家迁居至运河两岸,柳子遂成为规模较大的集镇。隋炀帝杨广南下江都,在运河沿岸建行宫近四十座,柳子便是其中之一。
二
春天,是柳江口最美的时节。
堤岸边,柔和的春风裁剪出片片细叶,柳色如烟絮如雪。运河上,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舳舻相继,千帆竞发,穿行在帝国通畅的血管里。
暮色降临,柳子码头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船,目之所及是数不清的桅杆、篷顶,热闹得如同一口沸腾的火锅。镇水兽早已看惯这一切,不声不响地趴在岸边,仿佛火锅盆上精美的装饰件。
入夜了,隋朝的月亮挂在唐宋的夜空。山南海北的客商将喧嚣从运河上转移到柳子镇林立的商铺酒肆里。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月光下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
唐朝,通济渠开始成为维系西北长安、洛阳与东南、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大动脉。“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繁忙的航运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至北宋末年,通济渠段沿岸已有州府县城14座、镇11座。这种以运河而形成的新型城镇被学术界称为“河市”,柳子镇便是其中的代表。此河百余年,此舟日往复。自从有河来,宜积万千屋。柳子“有庙宇99座,井百眼”,已然成为运河岸边富庶的漕运中枢和商品集散地。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柳子镇所交盐税额超过了宿州城,并且明显超过周边县城、市镇。当时柳子的巨商富贾,还凭借自身财力帮助官府从事赈灾事宜,以此谋求家族子弟入仕。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记载“宿州临涣县柳子镇市户进纳斛斗人朱亿”,因为“能输积,以助有司”“赒恤阻饥”,朝廷为了表彰朱亿的行为,其弟朱傑“褒赐一官”为“本州助教”。
千年之后,柳孜码头遗址和出土的文物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柳子昔日的繁华。这里既有石筑桥墩遗迹,也有木岸狭河遗迹。8艘唐代沉船中有3艘较为完整,不光有木板结构尾舵船,还有整圆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寿州窑、萧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定窑、越窖、长沙窑、钧窑等隋唐宋时期众多窑口的瓷器,灰色陶、红色陶、釉陶、建筑陶等陶器,“开元通宝”“嘉祐通宝”“熙宁通宝”等方孔圆钱,三足釜、斧等铁器,磨、石柱、锚等石器……考古学家用毛刷拂去历史的尘埃,古人日常生活的细节通过件件平常器物再现,时间有了流动的质感,历史就此鲜活起来。
三
锦帆未落干戈起。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无休止的战争史。从唐代起,柳子就成为控扼徐州、宿州两大重镇的兵家必争之地,自然难逃战火的荼毒。士兵和平民的鲜血染红了运河水,也染红了头顶的月亮。
唐咸通九年(868),庞勋率戍兵桂林六年仍无还乡希望的士兵,哗变北还。唐将康承训引兵进逼柳子,夹汴为垒,与起义军一月内数十战,“自柳子至芳城,死者相枕。”
北宋末年,“贼(指金兵)既不能下南京,乃自甯陵而上尽伪置官属,安抚士兵。至是悉驱而北,舍屋焚尽殆尽。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皆被其毒。坟无大小,启掘略遍,郡县为之一空。”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镇守大名府(今河南开封)的杜充下令开决黄河大堤,结果非但没能阻止金国东路军,反而淹死百姓二十万之众,富庶繁华的两淮地区几百万人无家可归。
宋金对峙,柳子成为宋金争夺的重点区域。“绍兴十年(1140)八月,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自宿州夜袭柳子镇,黎明,不见敌而还。金人以精兵伏归路,杨沂中知之,遂横奔而溃。”
金朝末年,红袄军曾活动于宿州、柳子一带。他们进攻柳子袭击徐州的十八里寨等地。宣宗元光元年(1222)六月“丁酉,红袄贼掠柳子镇,驱百姓及驿马而去,提控张瑀追击,夺所掠还。”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41)九月,刘福通红巾军占领宿州,元朝军队疯狂镇压。淮北地区州县“故家旧人,寥寥村落,十余年间,移民稍复”。江淮之间不少地方是“百里无几家,但见风尘起”。明嘉靖《宿州志》收录元至正年间《侯巡检去思碑》记载:“余观宿州柳子镇巡检侯君……至正九年三月来理是镇……方当至正辛卯壬辰,妖贼反叛,群盗四起之时,君前后杀叛贼弗计其数。”
二十一世纪初,文物部门开展文物调查时,在柳孜村南发现被村民称作“岭子”的古代遗迹。在这个南北分布的人工堆砌的土岭,唐宋瓷片俯拾皆是,尸骨残骸随处可挖,岳家军在此大战金兀术的故事世代流传。累累白骨被岁月的风尘掩埋,他们姓字名谁?是哪家的兄弟?哪个母亲的儿子?没有人知道答案,月光如盐。哲人说,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四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杜充决河改变了通济渠导洛入汴的基本走势,黄河水泥沙俱下,通济渠河床不断抬高。宋金南北分治以后,通济渠转漕作用锐减,金人也很少维护,河道很快被黄泛泥沙淤塞。金朝时,仍置宿州,下辖四县八镇,柳子虽是临涣县三镇之一,但已难掩衰落之相。
元政府开凿京杭大运河,无心再去治理已经淤塞的通济渠,通济渠从此完成其历史使命而永远沉睡于地下,桨声灯影和春江花月夜成为昨日的记忆。通济渠虽然堙废了,但是沿着通济渠大堤东西向的驿道仍在继续使用,飞奔的骏马取代了南来北往的船舶。元代时期的柳子依然保持镇级建置,并设置巡检司。元代巡检司承袭宋金维持地方治安的模式,但普遍设于“荒郊林莽,山区海聚”之境。由此推断,柳子镇的境况与宋代比较已是大相径庭了。
进入明代后,饱经磨难的柳子已经衰败不堪,地理位置不再重要,设置了数百年之久具有军事意味的巡检司被废除,柳子镇的建置亦被取消。
到清朝光绪年间,柳子集成为涣阳二十集之一,彻底沦落为一个普通的村落。
通济渠流经淮北市濉溪县境内41.5公里,河道废弃后,河床高出地面二三米。解放前,高出地表的南北堤中间河道,形成了槽子路,里边跑车,堤外的人能听见却看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边的河堤渐渐夷平,河道建成了安徽泗县到河南永城的省级公路。以前隶属于临涣的柳子集成为隶属于百善的柳孜村,就坐落在这条公路旁。
1999年,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凭借柳孜运河遗址遗产区入选其中,淮北市有了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昔日的通济渠柳孜段河堤北侧,如今建起了占地1800亩的AAA级柳江口旅游景区。柳孜村也先后被认定为“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今月曾经照古人。
运河是一条路,驿道是一条路,省道也是一条路。涛声四起是它的韵律,哒哒的马蹄是它的韵律,刺耳的汽笛也是它的韵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一如运河,静静地流淌,舒缓而悠长。时间又似高速公路,一日千里,逝者如斯夫。慢和快,都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