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徐驰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柱,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沐浴生态文明的春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林业与生态建设,细化落实保障措施,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和森林经营,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淮北,如今山水在城里、城在山水中,并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中华环境优秀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精准施策 善作善成
“七步造林法”获全国推广
6月的相山,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游人如织。作为城市的母亲山,曾经的相山,岩石裸露,树稀草薄,每逢雨季,泥沙时常顺流而下,把城区搅得遍地灰黄,市民对此一片怨言。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自1958年国家在淮北布局大型煤炭企业,大规模开采煤炭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广袤的淮北大地,分布着包括相山在内,无土缺水、草木难生的20万亩石质山。
“长年累月吃住在山里,没有土用人力背,挖不了坑用炸药炸,没有水用扁担挑。就这样,刨出一个个树坑,栽下一棵棵幼苗,成活一片片森林。”“全国优秀护林员”“中国好人”周启峰向记者介绍道,我市林业人二十年如一日,充分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创新探索出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七步造林法”,为20万亩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苗木成活率从30%提高到95%以上。
如今,相山被“改造”成森林覆盖率超过90%以上的“城市之肺”,以此为主体建设的相山公园获评“国家级森林公园”,“七步造林法”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并在全国推广。
烈山区泉山采石宕口南北长1.9千米,最高处相对高差120米,部分区域坡度接近90度,是华东地区单体最大的采石宕口,治理前被毁山体32万平方米。
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我市以该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淮北模式”。创新推行分段治理法,对治理产生的约160万立方米废弃土石料进行公开拍卖,并将拍卖2.3亿多元收益反哺生态修复,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自我造血,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难题。凝聚文旅、农业等多方力量,探索“林业+文旅+农业”等开发式治理模式,开辟生态休闲区、观赏花海区、复垦种植区等功能区,建成集生态、娱乐、研学、养老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公园,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的叠加“共振”,昔日的生态疮口变成靓丽的城市“窗口”。
唯实惟先 履职尽责
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土绿化行动等重点建设任务为抓手,着眼全局谋划林业,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安排任务,压实责任,常态化实地调研督导任务落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分别成立督查组,对有关工作进展进行明察暗访、跟踪督查。市林业局建立记录单、提示单、督办单“三单”制度,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交付相关部门办理,党委、政府督查部门跟进督办,有力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带动各社会团体和广大城乡居民通过植树劳动、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多种方式履行法定的植树义务,积极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形成浓厚的增绿氛围,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6%,形成党政重视、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整体合力,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继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后,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森林“四项创建”为抓手,建立城乡协调、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绿化机制,实行城乡造林绿化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同等政策待遇。大力建设森林公园、城郊公园、郊野片林、环城村林带、城乡生态廊道,带动乡村绿化美化,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增绿共美。大力实施城区森林建设工程、骨干道路水岸森林长廊工程、镇村与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森林保护与质量提升工程等,加快绿化造林与提升步伐,重点推进经果林、苗木花卉、林产工业、生态旅游等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我市还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制度,依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破坏自然保护地资源等涉林违法行为。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市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现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
探索创新 久久为功
提质增效推动绿色富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平安森林行动,严格护绿管理。成立市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完成绿金湖科普宣教馆和植物科普小径项目。实施凤栖湖省级湿地公园恢复与保护工程,按照4A级风景区的标准,完成朔西湖郊野公园绿化建设工程。“一树一策”对显通寺、邹楼银杏等古树名木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复壮管护,将重点保护古树纳入保险范围,全市2412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在“相山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基础上,实施“东部山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全市20万亩山场监控全覆盖,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
开展健康森林行动,提升生态质量。对标《淮北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规划(2017—2026年)》,深入开展“森林进村庄、经果林进庭院”行动。统筹城乡造林绿化,推动“四旁四边四创”和生态廊道建设。2021年,全市新建完善农田林网5万亩,完成花山公园等6个绿化项目,新增、改造提升绿地1583亩,新增城市绿道10.9公里。在“七步造林法”基础上,突出抓好“经营、修复、提质、封育”八字诀,对现有林木资源加大抚育管护力度,优先发展乡土树种,对石榴等经果林进行低产林提质改造。
我市还推进碳汇森林和金银森林行动,增强“固碳”能力,推动绿色富民。编制《淮北市林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淮北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工程。完善公益林补偿财政奖补政策,开展市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实施石榴、苹果、葡萄等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动塔山石榴、段园葡萄、和村苹果、黄营灵枣、黄里笆斗杏等品牌建设,促进全市特色林产品品牌升级,建成特色经果林16.1万亩。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森林旅游、教育、文化等于一体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21年林业总产值达42亿元,为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相伴,勇毅前行。随着我市森林面积逐步增加,荒山初始绿化已完成,平原林粮矛盾更加突出,树往哪儿栽,林业如何发展?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今年以来,我市林业部门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上山、归田、进湿地、强产业”林业发展十字诀,配套实施10年山林提质增效工程、5年森林示范镇建设工程、3年中湖湿地植物园培育工程、3年产业倍增工程的“1533”工程计划的总体思路。力争到2025年,全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成规模1万亩以上的中湖湿地植物园,林业产值实现倍增目标、达到100亿元;到2027年,实现全市森林示范镇全覆盖,新增平原造林5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控制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32年,20万亩山林实现提质增效,真正打造成生态山、碳汇山、花果山、旅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