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贾相田 摄影报道
从基层实践到技术骨干,从懵懂的实习生到车间生产主任——李铁立,一位九零后青年,用实际行动为青年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典范。
李铁立现为淮海实业集团安徽矿机年轻一代的基层管理人员,焊接机器人的主要负责人。2016年大学毕业后,年仅22岁的李铁立,成为了安徽矿机结构件车间的一名实习技术员。为了充分掌握焊接技术,优化现有焊接工艺,李铁立决定“亲自上阵”。
一把焊枪、一个面罩、一身汗水,引弧、收弧、打底、清渣……车间里弧光闪烁。眼涩了,李铁立就闭着眼回想焊接的每一个动作;手酸了,他就放下焊枪,拿起书本或者老师傅的笔记研读;腿麻了,他就站在老师傅的旁边认真观察每一个动作……凭着这股子不放弃的劲头儿,他逐渐成长为结构件车间的生产技术骨干。焊接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100%。
2018年,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安徽矿机引进了德国CLOOS机器人焊接设备。机器人焊接质量远远高于传统手工焊接,且焊接数量是传统手工焊接的2倍之多。焊道成型美观、漂亮,一时间成为焊接工艺的“新宠”。经过研究,公司决定把视为“珍宝”的机器人焊接设备交给喜好钻研的李铁立。
全新的机器、颠覆性的技术、清一色的英文说明……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职工们学习操作焊接机器人的难度。兴奋激动之余,也让李铁立犯了难。
每天早上5点,他就趴在被窝里,一手拿着机器人的口令操作书,一手拿着中英文翻译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一句话一句话翻译,把所有翻译比对后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录在笔记本上,随后将自己的笔记印发给机器人班的职工。
设备说明书的问题解决了,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接踵而来。
“克鲁斯焊接机器人需要操作者自己编程,可我是个编程‘门外汉’。”新的难题并未难住李铁立,他一面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一面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参照说明书,认真分析格式和代号意义,编程后反复进行模拟演示,寻找其中的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克鲁斯机器人焊接设备成功焊出了第一批液压支架,李铁立也从机器人焊接技术的“门外汉”变成了手工焊接、机器人焊接的“双科大拿”。
2019年,李铁立担任安徽矿机结构件车间副主任,致力于结构件焊接机器人的使用及优化工作。先后对克鲁斯焊接机器人、松下焊接机器人、发那科焊接机器人的工艺进行优化,使用过程进行优化,成立机器人焊接QC小组。在后来的使用优化中,他提出并解决QC课题28条,提出合理化建议12条,在提高机器人焊接效率、提高焊接率、提升焊接质量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公司已实现结构件车间顶梁、掩护梁、底座、连杆的全覆盖自动化焊接。
“结构件是全厂最苦最脏的车间,一定不要去那个车间。”实习期间,老工人就这么叮嘱过李铁立,但他仍坚持来到了结构件车间实习。
“一定不要留在这个车间,去哪都比这好,到时间了抓紧走。”再一次听到老工人的劝说后,李铁立再一次坚持留在了最苦最难的结构件车间,而且一干就是6年。
工作6年来,李铁立每天早晨7点到岗,提前做好生产准备工作,事无巨细地处理图纸筛分、工艺核对、材料物料梳理、进度统计分析、车间现场核对、现场问题处理等事项,力争各项生产任务按期完成。每天晚上和加班工人一起工作到7点,先后完成沈焦支架、平阳支架、阴湾支架、北煤机支架、中煤盘江支架、21/45型多套液压支架的生产任务。仅2021年共完成生产任务21000余吨,并为全年安标液压支架全部一次性通过提供强有力保证。
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李铁立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