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6日

第A10版:

我在杨柳兵站

■ 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刘杰卿 整理  乔正德 口述

1948年11月25日,为支援双堆集歼灭战,宿蒙县委命各区组织担架大队,小涧、坛城、许疃3区担架队到宿西县雁鸣区杨柳兵站转运伤员。

我当时任小涧区区委书记。我区担架大队编成3个连,每连27付担架,每付担架6人,我带队,许疃区是区委副书记陈宝涧带队,坛城区是副区长王金荣带队。3个区共210付担架,成立了核心领导小组,县组织部副部长王英为组长,我为副组长,陈宝涧、王金荣为成员。

杨柳兵站是豫皖苏的重点兵站之一。我们3个大队是28号晚到达杨柳的。不几天,阜北、太和、商亳鹿柘3县担架团也陆续到了。加上雁鸣区的担架,共七八百付,集中在杨柳集及附近庄子里。

兵站的总负责是雁鸣区委书记陈政治。兵站的任务是将前线的伤员抢救出来,转运到百善前营孜医院和涡北丹城医院。我们宿蒙的担架不仅从杨柳向这两个医院转送,还到火线前杨庄接运伤员。出发前,我们要求队员抬时轻起、轻放、稳步走,以减轻伤员的痛苦。担架队多是夜间行走,白天容易暴露目标,被敌机轰炸。摸黑行路是很艰难的,高一脚低一脚的,遇有大风,有的队员还把自己的棉衣脱掉,给伤员盖上。如坛城区韩桥的一个28岁的队员自己发高烧,还把棉袄脱给伤员,致使病情加重,治疗无效,不幸病故。后被追认为烈土。

有一天,阜北县担架团从丹城回来,因缺乏防空经验,白天行走,在童亭附近被敌机发现,投下了一枚重型炸弹,伤亡20多人。

战争年代生活很艰辛,队员们每天只能吃上2斤4两高梁面,还吃不到热的。经常是凉窝窝头就辣椒,队员生病了不想吃东西时,就用高梁面换老乡的红芋吃,大家没有叫苦的。

当时,我带的担架中还有3专署派的雪枫工学的10多名学生,我把他们分成政工、宣传两个股,由工学教导主任黄维华带领。他们把火线战士及担架队员的事迹编成快板、歌曲给队员们演唱,鼓舞了担架队员的士气。我们队能顺利完成任务除了师生们的积极工作外,我觉得还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经常对队员们进行思想教育,克服畏难情绪。二是关心队员,和队员们甘苦共患难。三是发挥党团员骨干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兵站附近的群众,也都非常热爱解放军。很多老大娘、老大爷到担架旁问寒问暖,送茶、喂饭,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兵站总负责人陈政治住杨柳集西门朝北的房子里,该区队担负兵站的保卫工作。他除每天组织担架队转运伤员外,还负责批条子、安排生活,一天到晚忙得很。双堆集歼灭战结束时,他瘦掉了十几斤肉。我们离开时,陈政治接见了全体队员,并一一握手说:“我们兵站共有担架队员9000名,顺利完成了支前任务,这与大家出生入死、无私支援分不开的,感谢你们为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立了大功。”

2022-05-26 吴永生 整理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08547.html 1 3 我在杨柳兵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