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今是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而三幅出土于西汉马王堆三号墓的古代地图显示,中国人运用北斗恒星“导航”的历史,超过2100年。
古人是怎么“找着北”的?
长沙的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着1973年从西汉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三幅地图——《驻军图》《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城邑图》。
据考证,西汉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向长沙国南部发起进攻,朝廷及长沙国随即派兵征剿,《驻军图》等可能是此次征战使用的军事地图。
《驻军图》《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城邑图》绘在丝帛之上,十分精美,其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三幅地图一个突出的特征,在于准确区分方向——图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学界普遍认为,三幅地图是世界地图学史上罕见的瑰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长53厘米、宽52厘米的《城邑图》,图上绘有城墙,用蓝色画出城门上的亭阁,红色表示街坊和庭院,按正方形画出街道等;长100厘米、宽78厘米的《驻军图》采用红、黑、青三色绘画,图中所绘主区位于今湖南南部宁远九嶷山与南岭之间,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所绘主区,为汉初长沙国南部8县(道),即今湖南南部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地区。
研究显示,《长沙国南部地形图》虽未标明比例尺,但经测算,其主区比例尺约为1:180000,相当于汉代的一寸折十里;图上所绘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等,均和现在地图大体相似,所绘山脉和山体轮廓、范围及走向也大体正确;这幅地图东半部分的方位角误差,仅为3%左右。
古人是怎么“找着北”的?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古人绘制地图,区分南北主要利用日光和“北斗”。由于地球自转轴向两侧无限延伸,其中一侧的延长线会从位于北斗七星“勺子柄”端位置的北极星附近经过。四季轮回、斗转星移,古人运用肉眼或专用测量工具“望筒”等,很早就注意到“北极星位置基本不变”这一现象,并将其运用于方位分辨和地图绘制。
汉代甚至汉以前的华夏先民,已经有能力比较准确地测量地理信息。先秦时期,古人运用“北斗”等星象与地理信息的对应关系判断方位;到了汉代,人们对于“北斗导航”的认识已经更加全面,例如在《淮南子》中,就记载有“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的说法。这说明在古人日常生活中,依靠“北斗”判断方向已经成为通识。
西晋的裴秀提出“制图六体”法
说起中国古代的测绘历史,就绕不开禹,禹奉舜命治理洪水的故事更是无人不知。在治水过程中,采用“左准绳,右规矩”,测量远近和高低。据传,他铸造的九鼎图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三千年前,周公在河南颖川阳城(今登封县告成镇)建立了土圭测景台。之后,他又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勘测绘制了洛邑地图献给成王。
西汉时期,根据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由齐人水工徐伯主持、动员兵卒数万人开挖漕渠。历时三年,终于开凿成历史上的第一条关中漕渠,西起汉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经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城北向东),沿途纳浐、灞诸水,依山傍渭,直通黄河,全长300多里。
西汉基于“北斗导航”等观测和计算的地图制作技术,在后世不断发展。到了西晋,出现了成熟的地图理论与测绘方法——地理学家裴秀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名为“制图六体”的地图测量要素,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以及迂直(河流道路的曲折),跟现代地图要素已非常接近。
与“制图六体”同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名为“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隋朝年间,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他勘测、设计建成了大兴城(今西安)。在设计大型宫殿建筑时,使用了比例尺,绘有平面图;并且建成大兴城到潼关引渭入黄的广通渠,长300余里;于炀帝二年(605)三月到次年正月,建成东都洛阳城。著有《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仪》2卷。
唐朝中期,贾耽编绘有《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图》、《海内华夷图》,并撰写了《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6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等。
北斗星是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
北斗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北斗七星信仰是中国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
距今一万年前的内蒙古翁牛特旗白庙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早期北斗七星岩画。距今6500多年前的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刻有北斗星斗形的陶器,用7个圆圈象征七星。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遗址中,发现有蚌壳堆积塑造的三角形与两根人胫骨组成的北斗形象,蚌塑三角形代表斗身,胫骨代表斗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大量拜祭北斗的记载。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上更有彩绘的北斗天象图。
北斗星成为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与其确定季节、推断月份、导航方向的功能密不可分。
《史记·天官书》有言:“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七星随着不同季节的变换,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其斗柄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一周,就是地球公转一年,四季交替一周期。古人便依据七星旋转规律和黄昏时分斗柄指向确定春夏秋冬、厘定二十四节气等时令——这就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斗建”。
因北斗七星能厘定时节、导航方向,古人逐渐赋予其掌管天下众生富贵寿夭命运的神性。古人认为北斗是宇宙的中心,藏布元气,繁衍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斗柄的指向而变换,北斗在信仰世界中成为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消灾度厄之力,民间由此把北斗称为“延寿司”。
天上星辰万万千千,都随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有“众星拱北斗”之说,所以北斗又和帝王有深度关联。古人认为,“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北斗七星的明暗变化,可以作为君主德行好坏的象征、国家治乱兴衰的预示。与此同时,天子所在京城的建筑布局,也往往模仿北斗之形,使京城位于天地之中,以彰显天子权威。
综合新华社、《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