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郭子文 摄影报道
濉溪县五铺中心学校,每个班每周都有一节特色面塑课。在这里,心灵手巧的学生们正在捏制各种精美的作品:有五彩缤纷的果蔬,有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这些活灵活现的作品让记者惊叹不已,实在难以置信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捏制出来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是商老师的面塑教学让他们找到了乐趣。
学生们所说的商老师,名叫商运平,高挑的个头,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派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四铺镇五铺中心学校高级教师。
商运平,1963年出生在沱河岸边的颜道口村商庙自然庄,祖父商西荣是商派面塑的创始人,研创了不裂、不霉、不蛀的面人。商运平的父亲商凤瑞,是淮北、宿州一带比较有名的面塑艺人,也是从他这一代开始,商派面塑有了特有的风格。耳濡目染的商运平也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8岁便随父亲学习面塑制作。父亲曾劝他从一而终,要么当好老师,要么老老实实做面塑,其实是怕儿子分心,做不好面塑反而砸了商派面塑的招牌。但他没想到,儿子不但没有辞去教师的工作,而且商派面塑也在他的手中有了创新和发展。
商运平使用自制的塑刀、小剪刀、梳子、钳子、搓手油、有机玻璃板等工具,通过揉、捏、挑、压、搓、滚、拨、切、填补、延展等技法,捏制面塑作品。作品在制作前要构思设计好,做到胸中有数,按步骤进行,一般从上到下、由里向外慢慢添加捏制而成。他从“西瓜基地、花卉之乡”的家乡四铺寻找灵感,以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精心塑造父老乡亲的纯朴形象,反映乡村日常生活场景,彰显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其作品讲究形式多样、形象逼真、造型不拘一格、色彩鲜艳润眼,且不裂、不烂、不霉、不褪色,可永久保存,深受人们喜爱。在他的手中,无论是池塘、村庄、草木,还是耕作的中年壮汉、嬉闹的孩童、树荫纳凉的老者,无论是动态的或是静态的,都被赋予一种乡野的淳朴与温情,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饱含天然的情趣与神韵,仿佛就是家乡的味道,给人一种“误入桃源”之感。
2012年,五铺中心学校相继投入5万余元,腾出160平方米的教室建立“商派面塑传播基地”,设置操作台、作品展示区、学生活动区,针对六、七、八年级和辖区小学三、四、五年级,开设面塑课程,编写《商派面塑校本教材》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多角度、全过程地展示“商派面塑”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和教学过程,以求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
从那以后,商运平投入了更大的心血和汗水致力“商派”面塑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面塑题材涉及古今中外,五行八作,作品广受推崇。五颜六色的面团,有的压成饼,有的搓成绳,有的挑成花,在一双灵巧的手中,捏将到一起,要么“蹦”出个穆桂英,要么“请”来了孙悟空,或者猪八戒也能跃然面前。
目前,商运平除在濉溪县五铺中心学校教学生面塑课外,还利用节假日承担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市文化中心、濉溪县文化馆、濉溪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濉溪县青少年宫的面塑公益教学活动。商运平利用自身优势,从娃娃抓起,通过“看、说、做、评”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面塑、喜欢面塑,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雕塑的过程,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还伴随着清冷与辛苦,可那一揉一搓之间,终究让商运平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受聘成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并先后被吸纳为安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安徽工艺美术促进会会员、淮北市工艺美术促进会理事、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面塑专家。
有耕耘,必有收获。商运平先后荣获巧艺珍品皖北四市联展优秀奖、安徽广播电视台老年春晚最佳特色奖、安徽省第六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最受欢迎奖,其作品《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十八罗汉》先后荣获第十一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银奖,安徽省第九届、第十届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不仅如此,他还先后受邀参加美国旧金山“华文教育,名师巡讲”、瑞典“中国旅游文化周——美好安徽”暨安徽文化年、云南“一带一路”国际非遗展等活动。
截至目前,商运平创作面塑作品300余件,收徒数十人,其中徒弟刘海涛已经成长为“商派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商运平先后为近百家单位讲授面塑课程300余场次,受益学生约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