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李继峰
实习生 孙一菲
在煤矿,每年退下来或者因矿井关闭重新转岗的矿工师傅可不是小数目。在煤矿辛勤工作多年的他们,心里却燃烧着一把火,重新走上岗位发光发热。这群人,被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阴湾煤矿的工友们尊称为——
重新返回岗位的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经过“烈火冶炼”,业务技能责任心都是“钢钢的”,就像没有杂质发光发热的煤炭,饱含安全生产的正能量。
“老支书”——赵颖
赵颖退休前,在淮北矿业集团袁庄矿机电科先后担任科长、党支部书记,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劳模和优秀思想工作者,在机电设备管理和做职工思想工作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力。
退休后,赵颖应聘到三十工程处。6年来,先后担任府谷煤矿、天瑞煤矿和阴湾煤矿三个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成了干部员工有口皆碑的“老支书”。
“老支书上任没多久,矿上干净了,路平整了,餐厅饭香了,大家伙遵章守纪的心气也被提起来了。”阴湾煤矿的一名矿工说。此前,矿区脏乱差,党员活动无场所,事故频发……在三十工程处党委对项目部的考核中,阴湾煤矿项目部经常排倒数第一。
赵颖来到阴湾煤矿后,第一“板斧”,砍向各级管理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扎牢制度“篱笆”。通过考核制度,让管理人员个个成为马上干的“勤快人”。做到:思考问题要“脑勤,进入现场要“眼勤”,发现问题要“手勤”,工作巡查要“腿勤”;每周开展警示兑现会,推诿扯皮者,每人罚款500元。先后有21人次被处罚。
针对矿区学习渠道不畅,赵颖率先开启手机网课工程,通过建机制、精考核和严约束,把干部员工看快手抖音视频的时间,用来学习煤矿的安全政策法规和事故警示等有关课程。
“多学点知识,能提升管理煤矿的能力和手段。”党员张猛说。在煤矿,会管理还要依法管理,学点适用的法律,做决策时都能用得上。这个矿从学历提升、挂职锻炼、专业培训等多方面来梯次递进培养,让优秀者能力更强、素质更高,更好地为矿区安全生产服务。
赵颖办公室的柜子里,整整齐齐存放着队长以上管理人员的工作笔记。翻阅笔记,不难看到他的工作规律:一天两会,每天早上7点、晚5点开碰头会;他自己早上6点到办公室,晚上9点以后才回宿舍。
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煤矿“老机电”,井下综采设备出现故障了,赵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给设备看病问诊。发现问题后,他撸袖子和机电工一起,为“带病”设备“动手术”。工友们看到“老支书”的操作,比老技师还要熟练,都感叹不已。
在班子建设中,赵颖注重把那些品德过硬、能力又强的党员吸收进支委会。现任班子成员几乎都是安全生产带头人。他制定了党员安全包保制度,为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赵颖创新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来矿探亲的14名职工子女发放了“金秋助学”慰问品。还筹措资金,协调资源,在家属区南侧,加建十二间彩板房,作为“探亲房”。这一创新之举,被多家媒体报道,提高了项目部的美誉度。
“安全侠”——刘长平
“他只要发现有隐患,就会一直缠着你整改不放。”10月30日,阴湾煤矿综掘一队队长张贯杰说,“有时班队不想因为小问题而耽误生产,但是刘大侠却不依不饶,坚持要求整改完毕。”
“刘大侠”,名叫刘长平,原是陕西澄合二矿安监科退休的副科长,现在阴湾煤矿做一名小班安监员。
刘长平年轻时喜欢看武侠小说,身上总有“侠客”的影子。退休后,来到阴湾煤矿做了安监员,坚持的就是认真谨慎。
和所有的安检员一样,刘长平每次下井的时候,都会揣着罚款单。“我的罚款权,从不轻易用。发现违章蛮干,我是坚决罚。我也知道,罚谁的钱都会挨骂,但我不怕。”
去年12月25日零点班,刘长平在52101机运巷检查时,指出机电工白永民没有按规定系保险带。白永民看到刘长平,二话不说,立即着手整改。刘长平一直在现场监督,没有罚款。
后来刘长平找到该队队长,向他分析此事,并要求加强细节管理,杜绝此类现象。
刘长平也有动真格的时候。
一次,在检查中,刘长平发现一名带班班长出现“三违”,且这名班长已经是第二次违章。当即,他按规定开了一张1000元的罚单。
后来,刘长平又主动找到这名班长,推心置腹地帮助他认识到自己“三违”的危害。
刘长平制作了隐患确认明细牌板,既让处罚有理有据,公开、透明,也让员工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推行隐患零积存制度以来,干部管理行为由“制度监督向自我规范”转变,员工操作行为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隐患处理不再等、推、靠,违章人数每月较过去同期下降30%,小隐患减少75%以上。
“我觉得安检员抓安全要有方法,要学会用‘巧劲’,单纯靠罚款来杜绝‘三违’现象,只是治标不治本。”刘长平说。
为了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他每次下井都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每处理一起“三违”,他都会把处理过程记在本子上,回去研究、对比,做出总结。
“刘长平是手握《规程》的安全大侠,一身正气排隐患。他坚持原则,也是为矿工的安全保驾护航。”矿安全副总刘大伟说。
“追梦人”——崔立军
“这个是阴湾煤矿综采使用的开关模型,它是透明的,员工可以看清楚内部结构,一目了然……” 10月30日上午,在阴湾煤矿“崔立军电控创新工作室”,崔立军向刚收的六名徒弟演示着。
今年1月份,这位“齐鲁工匠”所在白庄煤矿关井闭坑,49岁的工匠心怀梦想,应聘到阴湾煤矿。
心怀梦想,手有绝活。崔立军来到新岗位,不到半年时间,带了三茬徒弟,技术创新成果达21项,为企业节省成本费80余万元。
今年7月初,崔立军刚洗完澡,来到餐厅吃饭,手机又响了。
“52101连采机无法启动,原因不明,火速来现场。”电话那头,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的声音急促。放下电话,崔立军背起工具包,直奔52101连采面,来到现场已汗流浃背。他仔细与检修电工交流,了解连采机“症状”。他通过分析,判断是连采机电控板出现问题,但无法准确判断具体是哪些器件。崔立军凭着丰富的经验,熟练打开控制板,从工具包里拿出备用件,装上调试,一次成功。
今年9月份,崔立军接到对综采机智能化启动装置进行升级项目。能对智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这着实让崔立军兴奋不已。他深入现场,严密观察、反复研究、实践,加班加点。这套新装置升级成功,效率提升三倍,员工操作更便捷。
每当设备厂家来矿时,崔立军都邀请专家到技师工作室指导,把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厂方,让厂家专家把检修知识传授给自己。常来常往,彼此建立了技术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崔立军的创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