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王守明
去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视觉版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了我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南湖公园的秀美景色。
今年5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频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节目《今日中国》,以直播连线方式聚焦我市朔西湖生态治理华丽蝶变。
6月28日至29日,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与会嘉宾被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打动,被一幅幅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优美画卷陶醉。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用可持续的“生态绿”换取更加长久的“天空蓝”,将一个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打造成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换的杰出典范。2016年3月,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2017年11月14日,我市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我市成功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19年11月14日,我市荣膺中华环境优秀奖。2019年11月16日,我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优化水生态
历史包袱变为发展财富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更是发展。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就像诗人海子所写:“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放眼淮北大地,碧绿的湖水、清澈的河流宛如一根根血脉滋养着城市的山林和草木,而山林和草木也涵养着水源。在这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完美的生命共同体。
淮北是内陆城市,自然不能面朝大海。但是,住在这样一个依山拥湖、建在风景区里的城市,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满满。来看看淮北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怎样高调晒图、展望未来生活的吧!
“咱大淮北依托南湖等城区湖带治理,谋划建设‘湖文化’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大手笔哦!”
“知道朔西湖吗?紧邻高铁新区,天然的生态湿地,将打造成全国著名的郊野公园、健康小镇。”
“乾隆湖环湖要建55个单体景观呢,改造完成后,乾隆湖景区和濉溪石板街、口子文化园等旅游景区就会联动形成濉溪崭新名片”
……
水是城市之魂。近年来,我市在推进荒山绿化的同时,注重还水于自然,积极推进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实施河湖联通工程,加快黑臭水体治理,建设城市水生态屏障,形成湖河相通、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城市环境。
建市60多年来,我市累计因采煤沉陷土地41.6万亩,30多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达300平方公里,还有1.5万多亩山体因采石遭受破坏,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民生最大“痛点”。2009年,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绿色发展之路,以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为突破口,着眼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资金150多亿元,共治理沉陷地20.6万亩,治理率全国领先;努力打造南湖、乾隆湖、朔西湖等六大采煤沉陷湖泊,城市中心正逐步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湖带,淮北人民拥湖发展的梦想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建设节水型城市,是保障城市用水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务实之举。近年来,我市坚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加强对全市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积极营造节约用水氛围,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先后出台《淮北市城市中水利用管理办法》《淮北市城市雨水利用管理办法》《淮北市岩溶地下水开采管理暂行规定》等十多个规范性文件,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位居第一。
今年8月20日,雨污分流工程人员在老城区新华社区紧张忙碌。自2018年5月我市全面启动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以来,按照西部片区、相阳沟片区、老城片区、东部片区4个区域同时推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截至9月7日,老城片区累计完成10个片区,累计完成小区排水管道55.3公里,道路排水管道建设21.8公里。
无规矩,难成方圆。我市用制度压实责任,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全市5个省级工业园区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或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投资20亿元对老城区雨污分流进行改造,全市8条黑臭水体治理均已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全面清理违法违规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按照“取缔关停一批、登记备案一批、整治提升一批”的要求进行分类整改,全市81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省级现场核查。
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继续实施河湖“清四乱”行动。对化家湖水库以及因采煤而沉陷形成的南湖、乾隆湖等多个湖泊湿地型水域,实施水源防护林建设工程,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8.02万亩。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完成12个镇政府驻地13个污水处理厂(站)建设,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站)或纳入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方式,实现全市18个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对运行情况开展季度绩效评价并实施政府奖补资金300万元,撬动县区投入1.41亿元资金。对“4+39”个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设施排查问题调度整改。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综合利用。
做好绿文章
实现煤城到美城华丽转身
相山,淮北人称之为母亲山,是淮北市民的后花园。1960年淮北建市,主城区依相山而建,但那时的相山没有土壤和植被,是一座被列为不宜植树造林的石质山。
为了让非宜林荒山披绿,2002年,我市成立相山绿化管理所(现为淮北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开始绿化荒山工程。2003年,首期相山绿化工程正式开工。
就是这一年,22岁的崔启峰走出校园,成为相山绿化管理所的一名护林员,“那时的相山有不少地方光秃秃的,就没林可护,我们都是植树员。”
在缺土缺水、山坡陡峭的石质山上造林,尤其是没有模板可供借鉴、没有经验可供参考的摸索阶段,没那么简单。崔启峰和同事每天迎着旭日出、披着彩霞归,没有土用人力背,挖不了坑用炸药炸,没有水用扁担挑,就这样刨下一个个树坑,栽下一棵棵幼苗。
“每天早出晚归,与乱石打交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凿石挖穴过程中,碰破手脚流血是常有的事。”虽然条件很艰苦,崔启峰和同事却没一人喊累。仅用时一年,相山林区原本光秃秃的凤凰山隧道两侧山体,全部穿上绿衣,首期工程圆满完成。
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办事处北山村退休教师石宗宏,被称为“北山愚公”。他坚持石质荒山绿化15年,硬是在石头缝里“抠”出近两万个石坑,种植树木400余亩。他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持不懈绿化荒山的“愚公精神”,现已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人们用心呵护着绿色家园!在他的带领下,周围群众10余年绿化荒山3000余亩,在山坡上树起一座绿色丰碑!
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被公认为非宜林荒山。包括崔启峰、石宗宏在内的林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的七步造林法,解决了荒山绿化缺土少水、树苗难以成活的难题,使石质山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为20多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获全省唯一“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并在全国推广。
淮北众多依山而建的村庄,坚持走“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仅带来了赏心悦目的美景,还让当地群众走上了产业致富路。
榴园,烈山区烈山镇昔日落后的小山村,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向美丽乡村的嬗变。变化的奥妙,就在石榴上。
榴园村把荒山开发与发展经果林产业相结合,对开发荒山种植石榴50亩以上的农户,无偿提供苗木,让生态绿化和石榴经济无缝对接。以塔山为中心,绵延50余公里,总面积达6万亩的石榴种植基地生态群落,成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
我市深刻汲取牺牲环境搞开发的教训,放大“三产融合”效应,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加快建设石榴特色小镇、芳香小镇、南山景区、龙脊山景区等林业休闲项目,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段园葡萄采摘节、黄里杏花节等活动,着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培育“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黄营灵枣”“和村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市已建成特色经果林16.1万亩。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这曾经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场景,如今在淮北人看来再寻常不过。
黎苑新村南门前的“梦园”广场,曾经杂乱不堪。自市园林部门利用原有绿地建设“中国梦”主题公园后,这里成了居民休闲锻炼好去处。与“梦园”广场相邻的是市体育中心和世纪广场公共绿地,这些绿地不仅将城市装点得色彩斑斓、魅力四射,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游乐场所。
乘着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东风,秉持“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生态建设理念,2017年我市开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新征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自然景观、实施绿化提升工作等举措,营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并于2019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建设美丽城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文明之风浩荡来,相城无处不飞花。
如今,行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街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干净舒适整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区景观亮化、绿化、彩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步一观景,一景一陶然,全市处处让人感受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劲脉动,文明之花已开遍这座城市每个角落。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彰显一种精神。在淮北大地,文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更是淮北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梦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致力把淮北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我市把创建工作作为促进各项工作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将创建目标进一步细化,着力实现生态上的文明、城市功能上的文明、政治上的文明以及主体上的文明,促进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佳绩。淮北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形象日趋精美,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两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抓创城促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道路是畅通城市的血脉、发展产业的支撑、造福民生的纽带。为加快依山建城向拥湖发展转变,我市立足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道路基础设施投入,拉开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化城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主城区与东部新城的大动脉——创新大道。
创新大道西起龙山路,跨龙岱河、闸河,东至梧桐中路。
2017年12月18日,创新大道正式建成通车,使得新老城区之间的路程缩短20分钟,老城区交通压力进一步缓解,加快新老城区融合发展步伐,为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彻底打开了空间。与此同时,作为一条生态景观之路,高标准打造的道路绿化工程,使其成为我市最美的生态景观带。
沿着创新大道一路向东,今年6月1日正式通车的创新大道东段暨泉山隧道项目则打通了主城区前往东部新城的“咽喉”,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促进东部新城和职教园区加快发展。
千帆竞发,发展环“湖”而动。位于绿金湖东侧的东部新城就是最好例证。东部新城的用地范围为人民路以南、岱河路以东、京台高速连接线以北、龙脊山山脊线以西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2.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随着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职教园区、淮北一中新校区、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委党校生机盎然,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商业休闲等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东部新城正上演华丽蜕变,一个前瞻、生态、活力的新城呼之欲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由于采煤的缘故,烈山区洪庄村3400亩良田陆续塌陷,摆在村民面前的是1000亩的水面、1000亩的沼泽地、1400亩的低洼地。洪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村。洪庄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在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复垦后,水深的地方做鱼塘,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垂钓;水浅的地方填充复垦,栽植苹果、葡萄,高效农业发展红红火火。“我家这鱼塘,每年收入有近十万元!”早在2012年,村民李开峰就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徽风汉韵”的建筑风格,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既有北方农村的规整大气,又有徽乡水韵的细腻典雅。行走其间,一排排农民新居,一栋栋温室大棚,一群群闲暇时正忙着练习广场舞的村民,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双楼村的美好生活。
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我市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内容,从农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道路畅通、绿化亮化等基本任务抓起,统筹城乡供水、供气、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对接,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投入,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目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铺开,打造了一批再现皖北记忆、彰显淮北特色的美丽乡村。
如今的相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画卷,勾勒出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清晰路径,更展示着全市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