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5日

第A03版:

春风化雨润无声

■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朱桂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

精神文明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年前的2016年9月,中国共产党淮北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我市要注重提升文明内涵,持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力争2017年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注重提升道德内涵,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互助、文明守礼的道德风范。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发展自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处处可见的风景线;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建设,放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好人文化等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由点到面、局部到全域旅游转变。

如椽巨笔绘新景,文明新风润相城。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

牢记初心使命 深化文明创建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26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群众满意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最高标准,将文明创建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在守正创新中深化拓展、在开拓进取中深耕厚植,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不断擦亮淮北“文明之城、好人之城、志愿之城”的金字招牌。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淮北市以全国第三、安徽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11月,我市经复查确认,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工作主线,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工作中心,围绕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全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国文明城市。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创举。立足新一轮创建,今年6月,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张永主持召开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要以文明创建新成效,助推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为进一步深化全市创建工作指明方向。

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2021年全市文明创建九大提升行动方案》,制定出台《淮北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三年计划》,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明确努力方向。持续探索“1+X”业务培训模式,举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培训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窗口行业等“九大提升行动”,委托第三方对全市文明创建实地考察项目常态长效工作情况进行模拟测评,按照整改率进行排名、定期通报,推动文明创建水平整体提升。探索文明村镇创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参与《淮北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制定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整合下沉市级优质资源,制定下发《关于深化市直部门(驻淮单位)与社区文明创建结对共建工作的通知》,77家市直部门、驻淮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组织200多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共建社区、网格区域、主次干道开展文明行为劝导6万余人次,为社区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资援助达81.92万元,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困难106个。

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18年8月以来,我市广泛组织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工作网络,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始终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方法,建成用好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标准化建设推进会,开展“十佳所、站”“十佳百姓宣讲员”评选。积极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形成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全过程贯通的工作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不断迈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全市文明实践各类平台,迅速组织发动各类志愿力量,助力联防联控、关爱特殊群体,倡导科学文明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为取得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扎实开展“八送”志愿服务活动,巩固拓展党员志愿服务、好人志愿服务、爱心助考等志愿服务品牌,我市3个典型入围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仅去年以来,全市荣获省级以上志愿服务奖项20个,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社会发展各方面。聚焦家庭、家教、家风,制定出台《淮北市文明家庭创建标准和推选办法》,举办“诵读红色家书 传承优良家风”淮北市红色家风故事诵读会,5.2万余名观众通过移动端同时在线观看。孙伟等3户家庭荣获“第一届安徽省文明家庭”称号。聚焦立德树人,制定下发《关于2021年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通知》,完善文明校园常态化考核管理,广泛宣传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典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市100余名心理辅导老师接受培训,3万余人次受益。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

开展培育文明风尚行动。制定实施《淮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社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持续开展“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大力推行“光盘行动”,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全面推进垃圾分类,促进全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诚信缺失问题专项治理力度,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持续抓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养犬等工作,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明素养。

注重典型引领 擦亮好人品牌

近日,一篇题为《这座城,人口不多好人多》的文章,在淮北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诚如文中所描写那样:如今,这座不足200万人口的城市,上榜“中国好人”的人数达170名,好人占比名列安徽第一、全国前列……

4月9日,在省文明办的指导下,成功举办全省首场“安徽好人”网上发布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了时代新风,发挥了好人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了“美城大爱”的影响力。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这份荣誉与自豪来自:

坚实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市立足《二十四孝》之一蔡顺《拾葚供母》故事发生地的人文基础,小推车参战支持淮海战役胜利的红色基因,孕育形成“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煤城品格等独特优势,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坚持以先进典型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多行善事、好人好报成为鲜明导向,让尊重好人、礼遇好人成为全民共识,让好人文化品牌更加闪亮。

科学规范的推荐机制。重点依托“家庭居民、单位职工、群团系统、学校师生、主流媒体、网络民众”六个主渠道,推行“楼道(村组)、社区(村)、街道(乡镇)、县区、市级”五级评选,扎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推选网络,把推荐评议身边好人作为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推荐评议身边好人,壮大好人群体,不断刷新“好人淮北”的数量层级和精神海拔。

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全省首创、组织开展“安徽好人”网上发布活动,先后搭建“十万名党员做先锋、同创共建文明城”“寻找感动淮北最美人物”“好人进校园、道德进课堂”等主题活动载体,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公民道德建设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让学好人、做好人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给好人政治礼遇,积极引导参政议政,全市身边好人中,先后有1人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4人当选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5人当选市、县区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礼遇好人的鲜明导向。对各级好人高看一眼、厚爱有加,市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扶困难好人和道德模范。每年为好人组织免费体检,并由金融机构为“中国好人”创业免抵押发放信用贷款。每逢全市重大活动,均邀请各级好人代表作为嘉宾出席,重大工程项目竣工也都邀请好人见证剪彩。用一系列帮扶和奖励举措的务实举措,激励各级好人,在全社会形成尊敬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绘就一群好人、满城新风的文明景象。

建设文化强市 便民利民惠民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淮北坚守一座城市的初心,点燃文化自信的引擎,将建设文化强市向纵深推进,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市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艺术创作成果硕果累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题材,创编一批精品力作,古装小戏《倔知县》、美术作品《归鹚》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现代大戏《阳光家园》入选国家戏曲剧本扶持计划。广泛开展戏曲、文艺展演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艺术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相继举办庆国庆暨庆祝建市60周年群众文艺演出等大型演出,现代大戏《我的土地》《沃土藏金》同时入选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大戏剧目展演,建市以来属首次。

公共文化服务稳步提升。相继出台《淮北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淮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3个,覆盖率为100%,建成434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为98%,新建的濉溪县文化馆、图书馆、杜集区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每年开展乡村春晚、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均免费开放、正常运行,每年超额完成送戏进村、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出版更新任务,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加强。实行文物保护“三纳入”,在全省率先出台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操作指南,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淮北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我省仅有的九处国家工业遗产之一。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遗址,获2018—2019年安徽省十大考古新发现。编制实施柳孜运河遗址保护、管理、整治等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柳孜运河遗址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大运河文化元素打造的柳孜文化园正式开园。公布第三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7类33项,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涉及15个项目20人。

坚持人民至上 文旅融合发展

这五年,我市以高质量为主题,以高品质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创新引领,持续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加快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旅游品质全面改善,融合发展富有成效。全市A级景区18家,其中4A级3家。烈山区榴园村被授予“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凤凰山食品工业园、口子酒文博园、隋唐运河古镇、杜集区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柳孜文化园等一大批多元素、多业态旅游综合体建成开放。连续多年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黄里杏花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石榴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优选节事营销大奖,活动影响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成功举办“文旅融合 点亮相城”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红色电影季活动、“欢乐金秋 畅享消费”文化惠民消费券派发活动,有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隋唐运河古镇隋唐草市被评为 “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街区”“全省十佳夜游街区”。

文化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微电影《防火墙》、纪录片《用心按动快门》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数字电影《血战小朱庄》实现票房收入360万元;隋唐运河古镇被评为省级广播影视基地;莱博特相框制造有限公司和相山之声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莱博特相框制造有限公司连续3年入选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

文旅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隋唐运河古镇、临涣古城保护与开发、大运河遗址保护与隋唐柳孜博物院文物保护与开发等4个文化旅游项目入选省“十三五”规划。隋唐运河古镇项目、南湖景区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隋唐运河古镇二期、老城石板街及乾隆湖生态修复、龙脊山景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的伯瑞特大酒店建成运营,旅游服务接待功能有力提升。

文旅品牌形象有效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加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国际文化旅游交易会、中国(浙江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赴多地市开展文旅推介会,展示淮北文旅形象,宣传推介淮北文旅产品,淮北文旅知名度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文化人、文化为民、传承创新、融合提质,艺术精品创作接连呈现,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建党百年等重大题材,相继创编《永远的嫁衣》《爱在花香时》等一批优秀剧目。市书画院张树波的中国画《中国古镇临涣茶馆》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全面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开通社保卡借阅“一卡通”服务。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等1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民国美孚行铜煤油灯等18件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修缮一新的濉溪古城正式对外开放,黄里景区、龙脊山景区提升工程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国家建党百年百条红色旅游线路。杜集区南山村被授予“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组织赴澳门、徐州等地开展推介活动,参加“美好安徽风情淮河”“美好安徽传奇皖北”推介活动,我市文旅新闻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国家、省级权威媒体,淮北文旅美好形象更加彰显。

2021-09-15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88241.html 1 3 春风化雨润无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