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8日

第B86版:

吹响奋斗号角 鼓足发展干劲

——《淮北日报》积极引导落实“四转一享”促进高质量发展

伟大梦想,奋斗以成。

2015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锦斌来淮调研,在深入研判淮北发展历程、现状、趋势、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的“四转”要求。

2017年8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来淮调研,进行全方位的把脉定向,给予系统的科学指导,特别是根据形势变化,结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34155”的目标和要求,即“三大目标”“四转一享”的总体要求和“五抓五推”具体举措。

2018年至2020年期间,李锦斌书记又三次来淮,帮助淮北解决一批事关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心与关怀,化作前行动力;信念与信心,为新征程壮行。

近年来,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四转一享”等要求,即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和共建共享,加强改革创新,积极推动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成功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

在此过程中,《淮北日报》都在深情守望着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步,真实记录着我市在落实“四转一享”中的不懈努力,凝聚各方力量、鼓足发展干劲,大力弘扬担当务实之风、勇争一流之风、敬业奉献之风,切实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 记者 詹岩

产业转型首在创新驱动

2020年8月19日必将载入淮北陶铝新材料产业发展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在创新馆仔细察看了陶铝新材料,对这一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我市上下为之欢欣鼓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激动和自豪的背后是淮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行动。

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过坎,关键是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认真落实“产业转型首在创新驱动”要求,持续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着力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传统产业,我们做优。国家示范工程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新型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成为世界燃煤发电的绿色标杆,斩获“年度全球洁净煤领导者奖”。

新兴产业,坚持壮大。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成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尤其是陶铝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着眼长远,必须提升创新能力。我市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推进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高新区“三区联创”,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动能。

发展转轨重在城乡协调

依山建城变拥湖发展,“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破旧村落变美丽乡村,老百姓幸福满满的。

突出城市特色,编制完成绿金湖、南湖西岸和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完善城市功能,市城市展示馆及历史档案馆建成使用。

青龙山铁路无水港海铁联运畅外贸,浍河航道通江达海,淮—宿—蚌、淮—宿—阜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人出行、货运输更加便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把解决一批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常抓不懈,针对“老问题”给出了“新答案”,圆了众多百姓的不动产权证办证梦。

……

这一切,是城乡协调、发展转轨带来的好处。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如同一道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只有消除差距,城乡才能并肩前行。在淮北,发展转轨重在城乡协调,城乡基本上做到了“无缝对接”。

如何做到?淮北的指针是:群众关心什么就做什么。

我市坚持全域统筹,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

谋全局,“多规合一”且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构建“市域一体、产城共兴、拥湖发展”现代城市格局。

落细处,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11万户,改造棚户区14万户,创新做法得到国家层面认可,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看长远,高标准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城、双堆集中心镇新城等新城新区建设,农民进城,人口集聚。

在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智慧大脑”逐步统管公安、城管、教育、医疗、林业等领域,“无线城市”实现主城区全覆盖,5G实现全面商用。

在乡村,统筹做好“三农”工作。濉溪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杜集区蝉联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段园镇、烈山镇榴园村分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城市转向贵在绿色发展

2019年11月14日,第十届中华环境奖颁奖,淮北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我市把好生态环保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累计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地19.8万亩,妥善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种上树”的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典范。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3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对居住区的覆盖率为80.5%。绿金湖、碳谷湖、南湖及圆梦岛等众多湖泊湿地、滨湖公园,蓝天、碧水、天鹅、白鹭和游人构成一幅绝美画面。

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8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达到“初见成效”标准,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赢得百姓点赞。

“七步造林法”持续优化推广,相山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53%,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

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如今是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动力转换要在改革开放

我市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狠抓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持之以恒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打造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开设“一网通办”专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88个事项异地通办。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业项目报建审批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综合执法改革、新型煤化工基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

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的同时,我市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创新开展“线上”招商、“云上”签约。持续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功举办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分批组织年轻党政干部深入上海各区学习锻炼。

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贯通“优化环境—招商引智—调度项目—扩大投资—提升服务—培育消费—推动进出口”的经济双循环链条。

根本目的在于共建共享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线”“守住脱贫底线”“筑牢社会稳定防线”等要求,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市迅速应急反应、紧急动员部署、统筹研究谋划、科学指挥调度。

发扬新时代“三全”精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创新推进“三防两抓”,全面推行党组织、党员、干部“三报到”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四同三同时”“六库六策”等机制。在全省较早实施以社区为重点的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较早列入全域低风险地区,较早实现本地病例“清零”,较早按下发展“重启键”,全力以赴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扎实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并结合淮北实际增加了“推振兴”内容,市级领导干部每人牵头督导一个镇(街道),做到指挥在一线、督战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在文明创建阵地战中,男女老少齐上阵,创建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全域覆盖,夺得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

持续推进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有机融合,创新“网格党小组+民情议事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模式,“一组一会、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入选《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蓝皮书(2019)》。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转型攻坚,逐梦而行。《淮北日报》在记录城市奋斗前行中继续讲好淮北故事、传播淮北好声音。

2021-06-28 詹岩 ——《淮北日报》积极引导落实“四转一享”促进高质量发展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81630.html 1 3 吹响奋斗号角 鼓足发展干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