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8日

第B65版:

生态淮北 宛若江南

——我市“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风貌不断凸显

“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记者 王陈陈

生态之路,淮北走得太艰辛,但成功了!

一直以来,我市从积极破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难题,到“七步造林法”写好国家森林城市文章,再到以水为墨绘就灵动画卷,打造诗意栖居环境,书写了“生态淮北”的生动样板。

重整田畴织锦绣

绿色发展“地”的故事

在煤矿采空区上建高层建筑?淮北矿业集团高21层的办公大楼就是最好的证明,让“填充造地”变为现实。就如《淮北日报》刊登的文章中所说,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煤矿老采空区上方建设高层建筑物的空白,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用地,为尽量减少沉陷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自建市以来,为国家奉献了10亿多吨煤炭,因采煤造成的土地沉陷,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民生最大“痛点”,其综合治理被认为是一道世界难题。《淮北日报》曾经的报道显示,全市每年因采煤沉陷土地约8000亩,累计沉陷土地35.3万亩,其中耕地26.95万亩,沉陷耕地占比为76.3%。

面对沉陷之殇,淮北人民迎难而上,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全国率先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一代接着一代干,逐步探索提出了“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治理经验,总结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同时,对朱庄矿、双龙矿、杨庄矿等6对矿井开采形成的沉陷区深挖造湖,建设绿金湖、南湖、碳谷湖、乾隆湖等一批集地质景观、生态、休闲、亲水等特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因地制宜搞好采煤沉陷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在2019年9月2日《淮北日报》刊发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新闻稿件——《淮北上演土地再生的奇迹》中,详细报道了全市采煤沉陷地治理成果: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治理采煤沉陷地18.2万亩,总投资150亿元,搬迁村庄275个,实现10多万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近20万搬迁群众……一个个成功案例、一组组惊人数据,令淮北这座城市,逐渐被全国各地所熟识,其经验做法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争相被各煤炭城市推广借鉴。

特别是2019年11月15日《淮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第十届中华环境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详细报道了淮北捧回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奖杯,成为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一大好消息,令全市人民沸腾。因为,这项荣誉的取得,是对淮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和褒奖,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

绿水青山带笑颜

绿色发展“水”的故事

“做好幸福河湖文章,打造绿金湖、碳谷湖、南湖及圆梦岛等湖泊湿地、滨湖公园。良好的环境引来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一个缺水城市蝶变成山水生态城市。”这是2020年6月11日《淮北日报》头版刊登的《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淮北样板》中说到的情景。如今,走进南湖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面。

近年来,我市以生态水文明为引领,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将南湖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体验、运动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水利风景区,吸引了本市居民及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以上。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河湖是城市的灵魂和命脉。对于正处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淮北来说,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着力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城市特色,不仅是为了保护水生态、保护好水文化,更重要的是以水为载体,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美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2021年3月22日《淮北日报》6版刊登的《发展谋长远 工程补短板 行业强监管——我市奋力谱写水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指出,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是我市全面深化水利发展、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发展、持续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全市水利投入持续增加,“淮水北调”及淮北市配水工程、老濉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萧濉新河及龙岱河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利管理不断加强,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水利工作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令人瞩目,一篇篇“水”文章跃然纸上。《淮水北调工程启动2020年度首次调水》《淮北市淮水北调水源置换及自备井关停工作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 “拥湖发展”崭新篇章 ——我市变“主城带动” 为“全域统筹”勾勒城市美好未来》……更加激励每一个淮北人砥砺奋进、再创佳绩。

如今,依托“三山、六湖、九河”等资源禀赋,全市上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并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奋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石头缝里长森林

绿色发展“林”的故事

石质山,灰白色,由于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投资成本高,作为非宜林地而未纳入造林绿化范畴。这样的石灰岩山地,淮北有19.8万亩。

面对坚硬的石灰岩土地,淮北人民曾束手无策,但并未因此退缩。

2007年4月16日《淮北日报》头版刊登的《美好的约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文章讲述了2000年退休的石宗宏,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多年如一日绿化荒山,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贡献的感人事迹。这让大家清楚地看到,石头里种树造林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反复实践,一套“七步造林法”被摸索出来。“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看似简单的7个步骤,每一步都要付出大量人力、财力、精力。

渐渐地,翠绿的侧柏在西山绵延成片;茂盛的刺槐、合欢在相山舒展枝叶;东部新城连片的山丘上,石缝间新植的树苗抽出新枝,从山脚到山顶,一直延伸开去。石质山由灰变绿了。

然而,树活了,不容易,得护。为保护一山一坡一林,淮北以石质山绿化提升为突破口,以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推行林长制,用心呵护一片片绿色。《淮北日报》曾刊登的《石质山上创造绿色“奇迹”》,通过记录护林员周启峰,每天用双脚丈量30多里的山路,用汗水谱写对林业工作的忠贞,为更多的护林员们鼓足士气。

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用心护林,也使淮北市完成了“昔日石质山,今日森林城”的美丽嬗变。

2010年3月,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授予淮北市全省唯一的“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淮北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016年,淮北市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17年6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为题,直播报道了相山公园裸岩造林、荒山变绿洲的绿色奇迹。

2019年,淮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淮北精彩地讲述了绿色发展“山”的故事。

2021-06-28 王陈陈 ——我市“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风貌不断凸显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81569.html 1 3 生态淮北 宛若江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