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韩惠
卫生健康事业护佑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市沿着“健康中国”的蓝图,紧紧围绕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持续顺畅,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加强,妇幼健康被更好呵护,全市群众共享“健康红利”。
“十三五”这5年,我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年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由2015年的5.44张增加到2019年的6.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2020年底达到66.6%,濉溪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连续三年入围全省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名单。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市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市政府印发《健康淮北行动实施方案》,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65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展至12类,全市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53个,共18.6万人签订有偿服务包,市民有了属于自家的“健康守门人”。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了慢病防控与管理、预防接种和职业健康工作。市县区三级设置疾控中心,切实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报告管理和处置工作。
医疗改革,关乎民生,情系百姓。因病导致致贫返贫,大病要到外地就诊,想看到的专家挂不到号……一度困扰群众就医的难点、痛点,在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中得到破解。
我市着力缓解看病贵问题,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配备国家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网采“4+7”中标药品,采购品规64种、1661.87万元,节约资金11951.87万元,药价平均降幅为67.53%;36种谈判药、17种抗癌药和4种恶性肿瘤靶向药全部纳入我市药品目录。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保登记45.4万人、160.2万人;积极推进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付费、按床日、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全市城乡居民345个病种组按病种分组付费,城镇职工112个病种按病种付费;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由11种扩大到47种,大病保险待遇提高5%,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由开始的9个增加至34个。
医院开到“家门口” 居民看大病不发愁。我市坚持外引内培、强化人才支撑,让老百姓减少因大病、重病奔波之苦。4家三级医院分别与上海、南京、江苏以及本省优秀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肝胆科、胸外科、骨科、妇产科、妇幼保健等领域引入优质医疗资源。稳步实施分级诊疗,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4家三级医院积极试点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与相山区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高年资医生轮流坐诊、带教指导、管理帮扶,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濉溪县医院、县中医医院牵头,分别与12家和6家乡镇卫生院联合组建2个县域医共体,县乡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覆盖参合人口近96万人。人才支撑效应凸显,“十三五”期间9人被授予“江淮名医”荣誉称号,6人入选首届我市医疗卫生人才培育计划,17人入选市高层次人才储备金,5项学科入选省级重点特色专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百姓保健康,必须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做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16家公立医院建设,市人民医院异地搬迁,新院区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预计2021年建成使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市财政投入2700万元用于维修改造市传染病医院。落实中医投入倾斜政策,对中医院每床位补贴1万元/年,较西医院标准高1000元。全市设置乡镇卫生院28所、村卫生室354家,及时配备先进医疗设备,落实村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的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两卡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真正实现小病不出门、大病好就医。
在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我市坚持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专家治院作用,坚持“两个允许”,绩效工资实行二次分配,3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均已突破2倍限制、最高近3倍,2017年以来,市级医院使用周转池编制491名,县级医院使用周转池编制317名。先后取消药品耗材加成政策,合理降低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2018年大型设备检查下降10%,同步提高诊查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等技术性服务价格,更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进一步推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取消医疗机构设置审批,降低社会办医门槛,强化全行业监管,构建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全省首家设立医保基金安全管理中心,为群众守好医保民生“救命钱”。
妇幼健康是建设健康淮北的基石。我市整合资源成立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4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覆盖所有助产机构,全方位开展孕期跟踪服务和再生育门诊服务,市人民医院成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99.9%以上。出生缺陷防治和妇幼健康水平提升纳入民生工程,2020年,全市孕妇建册14787人,产前筛查9622人、产前筛查率65.1%;婚前健康检查3167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3.1%。三区一县婚前医学检查门诊均达规范化建设。
“病有所医”惠民生,“医有所惠”谋民利。一串串卫生健康事业迈出的铿锵脚步,不断刷新着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市各级卫生健康系统人员再次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组织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和形势分析,提出防控建议意见,“四同三同时”等工作举措全省率先开展;落实入境来淮人员等重点人群集中隔离制度,落实入境来淮人员等重点人群集中隔离制度率先将核酸筛查范围扩大到发热门诊,核酸检测重点人群“应检尽检”,防疫物资存量充足;四批28名医疗骨干驰援武汉,圆满完成援助任务。复工复学推进中,及时进驻企业和学校指导疫情防控,在全省率先对重点复工企业疫情防控开展“一进二督三带四帮助”,从当年2月起对参保单位减半征收职工医保费,参保单位和个人可延期缓缴医保费并免收滞纳金,为企业减负2.3亿元左右。
回首过去,成绩亮眼。一份健康淮北的民生答卷,书写着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奏出健康淮北的崭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