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韩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推动新时代淮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近年来,面对一道道党建“大考题”,我市把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强化集中学习教育砥砺初心使命,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组织开展“淮北转型靠什么、我为崛起做什么”大讨论活动。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构建集中性培训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每年安排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登台授课,特别是市委书记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宣讲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其他常委及1700余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纷纷跟进宣讲。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全国率先打造“e学习”远教联播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运营模式,建成128个远教文化广场,“一键共联、整体播控”,每天在“黄金时段”播放党中央重要政策文件和重大会议精神解读音视频,党员干部定期登台讲党课、做宣讲,切实在党员群众身边打造了“红色阵地集群”,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覆盖、入脑入心。
我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现全市72家市直单位督导全覆盖。特别是连续3年在相山公园、绿金湖圆梦岛主会场及50多个分会场,通过“e学习”远教联播平台,市委书记带领10万余名党员,同过固定党日、重温入党誓词、聆听感动事迹,打造党内组织生活“新气象”,切实在“大熔炉”里锤炼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政治能力。
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在全国首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以城市住宅小区、农村自然村庄为单位成立党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居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搭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载体,有效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
开展“时时不忘推车情、党员干部户户行”入户连心大走访,从2016年开始,全市3190名镇村干部常态化走村入户、化解难题,累计走访25.6万人次,解决难题12.2万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新推行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在职党员到社区“三报到”制度,全市481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小区,256家机关党组织、1.1万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开展卡点值勤8.2万人次,解决难题1.6万个。复工复产期间,大力实施“双千工程”,选派1049名干部和党建指导员,联系包保全市2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帮助解决防疫难题和生产经验难题2300余个,助力我市经济快速复苏、由负转增。
……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近年来,我市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以“绣花”功夫强基础、补短板,入户连心大走访、“一组一会”、“三报到”,都是基层党建实践创新的亮眼成果。
基层党建量大面宽,我市统筹谋划推进城市、农村基层党建,确保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城市领域,联动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四级联动”实施方案,明确建立“组织联动、责任联动、工作联动、制度联动”4大体系,将75个市直单位、311个驻区单位纳入街道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全面推行街道体制改革,厘清街道8项职能、赋予街道6项权力,并按照“6+N”模式统一设置内设机构。全省率先实施非公党建“分类管理”,推动整体建强提升。
农村领域,一抓双促。突出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选派村书记赴浙江等地进行“名村挂职”,公开遴选“能人”回村任职,切实推动村“两委”班子整体优化提升。实施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123”工作法,通过创新信用金融产品、派驻金融村官、建立农业投资公司等措施,推动11个试点村全部获评信用村,累计授信2.36亿元、用信4016.2万元,助力我市荣获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层次不齐甚至软弱涣散的问题,我市还制定出台《淮北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争创达标、树亮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发力,推动街道、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等7个领域全面达标。群众由衷的满意检验我市基层党建可喜的成就。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市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以鲜明的导向、严谨的程序、有力的监督开展选人用人工作,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驾护航。
以“更强担当”选人。坚持“20字”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省委“六选六不选”用人要求,持续用好干部考察“政治CT”,特别是创新疫情一线“733”考察识别干部模式,援鄂医疗队队长孙伟等一批表现突出干部脱颖而出。创新建立年轻干部预审制度,在全省率先面向事业单位公开选调1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首次“点名调学”58名正科满3年80后干部参加专题研修班,12名成绩靠前的得到提拔。
以“更高标准”育人。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等主题,举办各类主题培训班和专题培训班。推动150名市直单位干部与镇街道干部“双向互挂”,选派120名干部到上级部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等一线挂职锻炼,不断提升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
以“更严标准”管人。严格做好选人用人监督管理和公务员管理,800多名市管领导干部档案完成数字化建档,公务员职级晋升工作有序推进。突出抓好年轻干部队伍建设,选拔40名“80后”干部上下交流挂职,择优选派2批次70名干部赴沪挂职锻炼。2019年以来,全市“80”后县处级干部数量增长55%,85后正科和90后副科级领导干部增长30%以上。
以“更实举措”关爱人。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创新干部考察征求意见办法,常态化开展个人有关事项等专项整治;在全省率先出台容错纠错机制,及时为受诬告干部澄清正名。率先出台激励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政策举措,及时嘉奖破获“7·12”特大诈骗案参战有功的13名公安干警。积极落实乡镇公务员待遇保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纷纷称赞“含情又含金”。
集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人才
招才引智聚贤才,筑巢引凤促发展。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引才育才聚才用才力度,以“更优环境”集聚人才,促进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紧贴产业引才。聚焦“四基一高一大”战新产业需求,出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累计引进高端人才团队12个;首次面向全国137所“双一流”高校招聘党政储备人才,吸引63名专业紧缺的优秀人才来淮工作。
多管齐下育才。创新实施相城“金蓝领”万人计划和“555”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4个团队入选省“115”等创新团队,12人入选省“特支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淮北理工学院,投资近20亿元建设职教园区,开展“订单+实训”式培养,年均培养技能人才2300多名。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合作实体12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5个,联合成立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源创客”“梧桐树”等国家级“双创”孵化基地11个,吸引280余名人才、100余个创新团队入驻。
优化服务留才。连续3年召开淮北英才迎春座谈会,为受表彰团队、人员颁奖;吸纳45名贡献大、责任感强的人才入党,推选2名人才当选十九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建立人才储备金制度“拴心留人”,对6大类共计99名高层次人才每年给予最高300万元、最低3万元不等的资金补助,通过“按期缴存、延期兑付,在淮享受、离淮取消”的方法,为我市的长远发展储备一批可用之才。
守强基铸魂初心,担使命擎旗奋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论述,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努力谱写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