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晨
火红的五月,繁花似锦,我们迎来《淮北日报》创刊50周年。50载,18250个昼夜,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但在党报党刊的发展史上却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0世纪九十年代,是报纸的天下。作为大众认知度最高的传播媒介,传统纸媒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黄金期。1990年1月1日,复刊之后的《淮北报》正式更名《淮北日报》,版面也由周三刊改为四开四版周五刊。那时候,不仅报纸非常抢手,新闻工作人员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非常风光。不少在基层单位写材料的“笔杆子”,期盼着能进入报社,当记者、做编辑,投身新闻事业。
最早的《淮北报》诞生在新华巷内的3间平房里。记者办公桌没处摆,在家写稿。1980年复刊时,借了淮矿集团梅苑招待所后楼的三间客房,第二年搬到老市委大院南4楼。开头只出周三刊,五六十人,十多间屋还能凑乎。后来办日报了,人多挤不下,两间连着的屋,既是记者部也是会议室。开会人坐不下,总编在屋里讲,近一半人在走廊里听。大伙盼望能有个“家”。时任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的欧阳儒光一有空就去找市委书记、市长叫苦。后来市财政解决一部分资金,但建座大楼不是小数目,大头还要单位自筹。资金从何而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报社号召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向社会求助。濉溪县口子酒厂、土型煤矿、濉溪铝厂等厂矿领导,理解报社难处,纷纷慷慨解囊,多的一两万、少的三五千。要知道,九十年代的时候,谁家要是万元户已经算得上小康家庭了,能掏出一两万块钱支持报业发展,可想而知《淮北日报》在百姓心中的分量。1998年秋,报社搬新家,地址选在古城路和孟山北路的交汇口。有了新办公大楼,编辑记者别提多高兴,一连几天过了下班时间都不愿意离开。
1991年7月,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月发生了两件可喜大事。第一件发生在7月1日,这是《淮北日报》报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头一天的傍晚,编辑们值班的、不值班的没回家,直接去坐落在新华巷北口的印刷厂。当天晚黑,报纸印刷告别铅与火,实现激光照排,胶版印刷。为了这一天,假如从报纸创刊之日算起足足等了20年。第二件在7月18日,这座城市第一张休闲类的报纸《北方周末》创刊。当时连主编算上才有四个人,编采合一,采访、写稿、编辑、画版。他们携着青春的热情走进农村、矿山、企业、学校,“以新闻的敏感反映生活,以文学的真诚记述人生”,从“万家灯火”到“人生长旅”,从“文化娱乐”到“百姓故事”。
九十年代末,看报纸成了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不单单是因为那个时代生活清贫、文化资源匮乏,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的老报人,用以身示范解释什么叫“铁肩担道义”。1996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朔里几个队的大面积稻田被一小型造纸厂污染,下乡采访之后写的稿件,被编辑部主任修改后以《龙河呼唤正本清源》为题发在《淮北日报》头版。在舆论的监督下,相关部门积极处理,赔偿了农民五万元。看到农民朋友质朴真诚的感谢,编辑记者们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传媒生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淮北报人却用“公众视野、民生情怀”的办报理念彰显出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鲜明特色。16岁的女孩在暑假期间被女同学邀出去玩耍,没想到却被几名不良少年盯上。为抗拒侵犯保护自己的清白,女孩从二楼窗台纵身跳下,摔断了胸椎,后因无钱手术而面临瘫痪的危险。记者连续推出《为抗暴从楼上飞身跃下,胸椎断裂瘫痪在床》等7篇报道,引起省内外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短短1个月内筹集了十多万元的医药费用,犯罪嫌疑人也被绳之以法。手术成功的女孩重返校园后,心怀感恩努力学习,考入了大学。一位女环卫工开展例行保洁时,因制止卖花茶的人乱丢垃圾,遭3人殴打住院。记者得知这一信息后迅速对接公安、城管、环卫等部门,在网络广泛征求社会对“城市美容师”的评价,连续推出的4篇报道引发了强烈关注,市民纷纷呼吁:请尊重“城市美容师”。打人者被行政拘留并处以罚款。
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有一些角落仍需要公平正义阳光的照耀。2003年7月28日,《淮北晨刊》借势而生,成为《淮北日报》大家庭的新成员。这是一份都市类生活报纸,从初创时的周三刊快速发展到周五刊,晨报除了用于传达民生民情、生活信息外,它还放大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5个记者、6个编辑组成了当时的采编队伍,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既关注城市的每次重大变革、每个创新举措,也不会忽略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一次微小的呼声。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编辑记者很少能有正常的晚餐,也很少与家人一起度过周末。因为一个句子,刚刚到家又马上赶回;因为一个标题,刚刚睡下又要披衣起床。可以这么说,在这座城市里,清晨最早打开的一定是报社的大门,夜晚最后关上的一定是记者和编辑的灯。在采访过程中,编辑记者还受到过恐吓威胁和骚扰电话,但大家从未有过丝毫胆怯和退让,而是竭尽心力,与良善者同行,对暗黑事鞭挞。
一张纸片很小,但一张报纸很大;一个人十分渺小,但一个媒体团队使命神圣。无论是在充满艰辛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一代又一代淮北报人始终站在历史变革的潮头。《淮北日报》与时代共进、风雨同舟,与人民同行、命运共济,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汗水,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信任,也在一次次变革中发展壮大:1996年1月1日,《淮北日报》由四开报纸改为对开大报;1997年1月,《家庭·教育》创刊;2003年7月28日,都市报《淮北晨刊》诞生;2004年7月1日,《淮北日报》实现彩色印刷……
人生匆匆白驹过隙,一座城市和一张报纸之间,一张报纸和几代报人之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牵连。有人说,《淮北日报》的黄金期很短,或十年,或二十年!不可否认,传统纸媒已经日渐式微。但是不管时代怎样改变,新技术如何冲击,了解社情民意、心系百姓疾苦永远是《淮北日报》永远抹不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