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间,我进入淮北日报这个大家庭已是第九个年头。回首九年来,作为摄影记者的我,满怀激情与梦想,从暑气蒸腾的盛夏,到寒风凛冽的隆冬,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背着心爱的相机行摄在淮北大地,一路风尘一路歌。
因为爱,所以爱。曾在淮北消防支队服役16年的我,在转业时毅然选择进入淮北日报社当一名摄影记者。我知道,选择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意味着辛苦和付出。有位老师告诉我,他是把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
摄影记者付出不仅仅是汗水,有时还有危险。2013年8月,在全市重点工程南坪港施工现场,因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不慎被外露钢筋扎伤脚而缝3针,在家仅仅休息了一天,因采访任务的需要,我又背起相机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采访的路上。
2017年4月,我看到本报文字记者采写的外地马帮来我市石质山造林的一个报道,感觉这个新闻可以拍个摄影专题。于是多方联系施工方,多次到现场观察并与工人交流。我利用周末,带上面包和水,开车赶到现场。我克服天气闷热、蚊虫叮咬和饥饿口渴,零距离记录马帮工人的一天。晚上回家时,天空已下起了小雨。后来《淮北日报》以《石质山上的造林马帮》整版推出,同年获得安徽省首届图片颁奖盛典最佳图片故事奖,安徽新闻奖二等奖,淮北新闻奖一等奖。
2018年8月17日,台风“温比亚”携风带雨袭击淮北,致使淮北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次日一大早我第一时间赶到抗洪抢险现场采访。当天中午,我突然接到霍山老家的电话,告知老家新盖好的房屋被泥石流冲塌,母亲受伤。我心急如焚,在痛苦中煎熬,只有通过电话与老家保持联系,得知母亲要转院,更是让我牵挂而担心。当天下午我再次接到母亲经过检查伤情稳定的电话后,一颗悬着的心总算平静下来。于是,我一心蹚行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历经4个多小时拍摄了大量疏散转移被困群众的照片,并及时整理好照片第一时间对外发稿。第二天早上,我在回老家的列车上看到自己拍摄的多张照片被新华社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刊发后,身上的劳累、内心的痛苦,顿时化作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2020年春节前夕,我原准备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六安霍山老家陪父母过年,然而在严峻的新冠疫情面前,毅然取消回家行程,放弃久违的亲情,我心中默默念叨,“父母啊,请原谅!”。 疫情就是命令,战“疫”就是战场。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摄影记者,我必须冲到抗疫采访报道一线做一名战“疫”记者。收拾心情,整装出发。2月5日,在获得批准后,我来到淮北市人民医院确诊患者隔离病区实地采访。经过层层防护,深入隔离病房认真拍摄了一个多小时,拍摄了大量医护人员巡诊问药和确诊患者的珍贵资料。《淮北日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版报道,详细的文字采访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然而回想起进入隔离区采访,我现在仍心有余悸。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拍摄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我不能当逃兵。
在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九年来,我的足迹踏遍淮北街头巷尾、企业厂矿和田间地头。付出总有回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以及美联社、法新社等国内外媒体发稿1500幅(组)以上。每当看到自己一幅幅新闻摄影作品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正是这种莫名的成就感,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和推动我不断前行。
“我们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在幸福里感受,什么都别说了……”正如这首歌一样,走着走着,我也老了。如今,我已年近不惑,要好好珍惜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大好韶华,多拍好照片。当有一天回首自己的摄影记者生涯时,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个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