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建设施工的好时节。穿行于杜集经济开发区,随处可见繁忙奋战的建设场面,一条条通衢大道八方延伸,一个个新上项目落地开工,一座座现代厂房拔地而起……遥想2005年9月谋划建设这片园区之时,筹备场景仍历历在目。弹指十六年间,这里就实现了华丽转身,不禁令人感叹发展规划的起点之高、定位之准、成长之快。
杜集经济开发区,前身是杜集区滂汪工业园。2006年9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正式开始筹建,主导产业为矿山装备制造;2017年,成功纳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去筹转正,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目标确定了,奔跑的速度更快了。目前园区在国内矿山机械装备行业的产销量及市场占有率达25%左右,荣获国家火炬杜集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矿山装备制造基地、安徽省装备制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安徽省矿山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接踵而至,催人奋进。
■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孙文法
摄影 记者 梅月
集聚发展要素,提升承载能力
——夯实前行的基础
距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40公里,北接连霍、东靠京台,距离淮北北站2公里,3个多小时可直达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2个小时内可达合肥、南京、济南、郑州等地——地处淮北北大门的杜集经济开发区,凭借着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众多优质企业来淮洽谈业务、投资合作的不错选择。
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0平方公里。自2005年开始筹建以来,紧紧抓住园区建设不放松,累计投资30余亿元,用于园区道路、供电、供气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建设,形成“六横三纵”9条14公里的园区主干道路,道路绿化10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渠16.5公里,污水管网8.3公里,不断增强园区吸纳力和承载力。
随着杜集“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战略目标的提出,园区在做好完善硬件需求、提升配套功能、优化三产服务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园区资源吸引力,着力打造杜集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强化科技保障。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多个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着力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合作和科技服务上下功夫。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省级孵化器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院士(博士)工作站及试验站1个。累计入驻安徽省首批矿山装备众创空间和淮北矿山机电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65家,毕业企业39家,培育规模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获取各种知识产权累计169件。
组建人才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科研创新团队,获批1个“555”产业创新团队,引进2个高校院所高端团队、各类人才百余人,培育一批行业专家和管理人才队伍。现拥有大中专以上毕业生1385人,技术研发人员615人,中高级职称200余人。
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杜集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方案》,建立“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落实“薪酬+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竞聘、选聘方式充实人员力量、配齐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完善分配激励、干部选拔任用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凝聚园区发展合力。同时,实施代管村改革和园区财税体制改革,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为园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仅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9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财政收入7167万元。
坚持谋定而动,构建产业集群
——跑出强市新格局
打造产业集群,是杜集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之一。
多年来,杜集经济开发区全面围绕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聚焦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注重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园区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助推开发区更高质量发展。但是面对发展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快园区创新升级,打造杜集转型发展“主力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重点在抓好转型升级、招大引强、产城融合等方面,聚势赋能,激发活力。
突出高新定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联盟作用,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2019年以来,园区企业获得授权专利5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9件。安徽矿机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康迪纳电力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淮北中芬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同时,全力做好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申报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大盘子”。目前,项目已列入安徽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完成基地规划编制,并在鄂尔多斯成功召开推介会。
立足招大引强,做实招商引资文章。设立驻徐州招商办、台州招商办,与扬州广陵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动精准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委托招商,全面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2019年以来累计对接项目100余个,签约48个,其中,万都工贸、泓鼎玻璃、金鹏控股等相继建成投产,水泥绿色智能示范线、北华玻璃、雨鑫木业等加快建设,形成了签约一批、建设一批、在谈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扎实开展低效土地及闲置资产清理,采取收购、厂房租赁、项目嫁接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16家、低效土地855亩、闲置厂房16.3万平方米,提升土地资源产出效率,打造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结构明显优化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抓好产城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理念,以打造产城一体为目标,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规划,把开发区融合到科创新城和朔西湖规划建设之中,配套建设商务、居住、娱乐、休闲等设施,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努力建成产城融合、集约紧凑、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园区,加快从单一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同时,围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深化细化产业链研究,精准有效推进产业协作,强化对长三角先进区域的经济联动,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目前,园区已形成以山河矿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安徽矿机(国内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制造骨干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为支柱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相山水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中冶淮海装配式建筑等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秉承诚信招商,更以暖心安商
——厚植兴业沃土
步入新时代,杜集经济开发区在变化,突出体现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
特别是2020年,园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大服务理念,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畅通办事渠道,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高效优质、法治化、便利化、可预期的“四最”营商环境。
抓好企业发展“第一支撑”。建立班子包保、全员帮联机制,动态跟踪,台账管理,专班服务,一线攻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电、融资、土地报批、环评审批、劳动争议等问题300余件,有效打通项目建设“最后一米”。动态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承接区政府下放的15项区级管理事项,其中行政审批事项3项。全面完成区域评估,加快实施“标准地”改革,为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奠定基础。纵深推进“四送一服”“三比一增”活动,一企一档,精准施策,指导培育企业“小升规、规升巨”,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链主”和产业集群“群主”,为园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持续完善投资营商环境。着力实施“筑巢引凤”战略,持续完善工业集中区道路、水、电、气等配套服务建设,以园区及配套服务吸引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不断优化考核奖惩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推动全员招商、全面提效。全面落实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和联络员制度,着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合同项目的开工率、在建项目的投产率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率。成立项目服务专班,指定包保责任人,为企业项目提供全流程、保姆式、订单化服务,今年以来,帮助雨佳木业等13家企业快速完善注册、立项、环评等手续,完成焕备智能制造、博纳机电等6个项目土地报批,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热情周到、服务高效”的良好形象。
积极兑现惠企政策。落实国家、省、市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关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用能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用政府收入的减量,换取企业效益的增量,激发企业发展潜能。创新科技融资担保业务,探索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出口退税账户监管等“弱担保”融资模式,2019年来,园区累计发生担保业务6户、担保金额3500万元,努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近三年,园区签约的48个项目中,已建成投产项目31个,在建和待建项目17个,入规项目13个。2020年度,新签约项目13个,协议投资金额44.98亿元;认定5000万元新增规模项目5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5.02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焕备智能制造、北华玻璃、博纳机电、宇诺机械等一批项目实现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一个崭新的未来,可期可盼,更可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