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日报》创刊于1971年5月1日。今年5月1日,是她创刊50周年纪念日。《淮北日报》的诞生,对淮北和全市人民来说,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50年来,作为中共淮北市委机关报,《淮北日报》高举党的旗帜,为淮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书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凯歌。《淮北日报》作为淮北市唯一一份地市党报,成为一代代淮北人的精神食粮。
■ 记者 吴永生
回顾《淮北日报》的诞生,要先从淮北建市说起。
淮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生息繁衍于相濉大地上。位于我市杜集区楼顶山的古岩画群和濉溪县城东南7公里处的石山孜古文化遗存等均是我市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见证。相传公元前21世纪,商王朝的创立者商汤的十一世祖相土向东部开拓疆土,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商颂》就留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载”的文字。
后经历朝历代的历史沿革,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淮北才有了设市的前提。1950年9月20日,由宿县重置宿西县,11月13日,宿西县改为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管辖。1956年2月,宿县专区、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195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开发淮北矿区初步规划和施工方案》,成立闸河煤矿筹备处。1958年3月,改为濉溪煤矿筹备处;5月,改为淮北煤矿筹备处。1960年1月,中共濉溪市委鉴于淮北煤矿已初具规模,再次报请省委和蚌埠地委,批准早日成立濉溪市。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濉溪市。197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我市著名摄影家姜炎先生在《我与淮北报》一文中这样写道:“1971年淮北报创刊,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与淮北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撤销当时的《华东煤矿报》,连同所属的印刷厂一起,成建制地移交给淮北。我原是《华东煤矿报》驻地记者,报社不存在了,我的工作单位仍是淮北矿务局,并且在局政治部依旧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淮北报创刊,我也就成了报社当然的通讯员,所以从那时起,40多年来,我先后做过报社通讯员、特约记者,担任过《北方周末》专栏作者。即使在我退休后的20年里,报社也没有忘记我,一直在爱护着、关心着我,约我为报社撰写专题性稿件。”
姜炎先生在文中提及的发行范围华东六省一市,社址在徐州的《华东煤矿报》停办。而此时刚刚改名的淮北市,正在谋划筹办一张自己的报纸。那边是现成的编采人员现成的办报设备,这边是热烈欢迎的迫切心情,在都与当时的煤炭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背景下,《华东煤矿报》的人员和印刷机器搬来淮北成为现实。
报社选址在市区淮海中路,市政府大院东侧的位置,在一排平房里,报社挂牌办公了,报社同仁有冯鸿展、郑光、李正义、沙丙德、郑化玉等。李学诗是编辑之一,淮南煤校毕业后分配到徐州贾汪,他激情难掩,写下了诗歌《贾汪,我来到了你身边》,发表在报纸上。这首诗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使他成为了《华东煤矿报》的一员。
1971年4月,经批准,《濉溪报》试刊。5月1日更名为《新淮北报》,并正式创刊发行,报头字集毛泽东同志手写体,四开四版,每周三刊。
《新淮北报》5月1日的创刊号带有当时鲜明的时代色彩。第一版的右下角,一则消息上面写道:经国务院批准,我市改名为淮北市,是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是我省重要产煤基地之一,地下矿藏丰富。
第二版左头条,加上花边的是:“淮北市革命委员会关于创办《新淮北报》的决定。”决定中有四处引用了毛主席语录,按照当时惯例,分别用黑体排出。这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黑体,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的政治符号。第二版右头条是题为《全党动手,群众办报——祝贺《新淮北报》光荣诞生”的社论。
创刊之初,《新淮北报》面临第一个重点报道任务就是对淮北市第一次党代会的报道。1971年5月5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淮北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相城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497名(应到516名),列席代表16名,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7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淮北市第一届委员会。5月10日,中共淮北市第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委员10名和书记1名、副书记3名,通过了《关于加强市委革命化建设的决议》。会后,《新淮北报》刊发了会议消息,通过的决议、名单等,带着墨香的一张张报纸送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手中,让广大干群及时学习市第一次党代会精神。
当时的报纸发行范围面向基层,面向工农兵为主,各厂、矿、连队、车间、班、排、组、社、队、作业战斗组,机关科室、街道商店、学校班级等单位。市邮政局采取措施,积极做好订阅和发行工作,保证当天报纸当天投递,使读者能够及时看到报纸。
办报初期,《新淮北报》除了对市委的重大会议进行报道外,更多地把报道触角伸向矿山建设、交通发展等经济社会各方面,刊登了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如1971年6月4日,报纸刊登了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宣传和学习杨友志同志的决定》;7月6日,报纸刊登了我市煤炭十矿胜利建成投产的消息;7月22日,报纸刊登青阜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的消息;9月22日,报纸刊登热烈欢迎大庆报告团来我市传经送宝的消息;12月28日,报纸刊登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我市刘桥煤矿破土动工的消息。
如今,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使铅字印刷和铅字工人写入了历史。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铅粒,大都也成了很多印刷企业的展览品。50年前的报纸是怎样印刷的?老报人李学诗曾回忆,那时,需要高温铸出一粒粒的铅字,放在架子上,拣字工再一粒粒挑拣需要的铅字做出清样。这种“铅与火”的印刷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据介绍,这种印刷方式首先要铸字,铸完的字要放到架子上,由拣字工拣字,拣完字以后先印出样张,就像现在报纸在送到印刷厂前先要打印样张一样。对样张进行校对是非常耗费时间和体力的一件事情,如果在校对时要删除几个字,后面所有的铅字就一个个都要往前移动位置,就像是碰倒了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
拣字、排版之后便是校对人员进行校对,一般要进行三校。4版报纸一般需要4个排版工,一个人负责一个版面。那时的拣字工非常熟练,几乎是闭着眼睛就能把所有的铅字拣出。
1972年1月1日《新淮北报》改名为《淮北报》,隶属中共淮北市委。改名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淮北报》运行不到三个月,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的通知要求,于当年3月14日宣布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