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5日

第A04版:

绘就美好淮北新画卷

——我市努力闯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

变“高碳资源”为“低碳利用”,产业由“黑大粗”向“高精尖”跨进;变“乌金城市”为“美好淮北”,实现由“黑灰煤城”到“生态美城”华丽转身……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煤炭曾是城市最大的骄傲。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1亿吨、输电200亿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乌金之城”是淮北的历史烙印。

淮北又经历了因煤而产生的阵痛。2009年,我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愈发显现,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现实的考卷是残酷的,也是必须面对的。

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从2006年起,我市立足实际,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开始城市转型发展的艰辛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城市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乌金城市绿色发展,闯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崛起之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分别刊发文章介绍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经验。

变“高碳资源”为“低碳利用”,

“黑大粗”产业向“高精尖”跨进

2020年8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在创新馆仔细察看了陶铝新材料,对这一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我市上下为之欢欣鼓舞。这一天必将载入淮北陶铝新材料产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史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激动和自豪的背后是淮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行动。

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过坎,关键是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多年来,我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认真落实“产业转型首在创新驱动”要求,持续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着力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传统产业,我们做优;新兴产业,坚持壮大。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五群十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成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尤其是陶铝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像陶铝新材料一样,国家示范工程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新型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成为世界燃煤发电的绿色标杆,斩获“年度全球洁净煤领导者奖”。

“黑笨粗”的原煤“摇身一变”,成了“高大上”化工产品的原材料——焦油、甲醇、炭黑、甲苯。传统煤炭产业向现代煤化工产业迈进,优耐德引发剂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跻身“中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

实践证明,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我市在不平衡中找到新的平衡,获得了新生,也赢得了主动。

建市60多年,我市经济体量由小变大,财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之初不到10亿元,如今突破1000亿元;2019年,财政收入140.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41.4%,居全省第1位。

建市60多年,我市经济结构逐渐优化,非煤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二”。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发展为“三二一”,实现历史性转变。

建市60多年,我市传统产业层次“低转高”、管理模式“粗转精”、企业规模“小转大”。从“一煤独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我市早已从挖煤卖煤的“煤黑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以高质量转型发展写就时代精彩答卷。

变“乌金城市”为“美好淮北”,

“黑灰煤城”华丽转身变“生态美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晴空万里的“天空蓝”。

层峦叠翠,碧波荡漾——放眼四顾,是心旷神怡的“生态绿”。

来淮调研的省委书记李锦斌为之称赞:“湖清、岸绿、景色美,是创新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结出的丰硕成果。

作为资源型城市,我市也曾走过牺牲生态环境搞开发建设的弯路,因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有着更深切的体会与认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期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淮北样板,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空间格局日益凸显。淮北分别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中华环境优秀奖、全国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众多“国字号”荣誉,被誉为“建在风景区里的城市”。

看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出“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七步造林法,用“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的顽强拼搏干劲,克服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被公认为非宜林荒山等困难,让全市20万亩石质山全部披上了绿装,让“石头山上造林”从不可能成为现实,把荒瘠的皖北丘陵变成了“绿色江南”,荣获全省唯一“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我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看水,我市积极破解采煤塌陷区治理难题,总结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经验,治理采煤沉陷区土地20.6万亩,有效解决27.6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建成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和中水回用,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做好幸福河湖文章,打造绿金湖、碳谷湖、南湖及圆梦岛等湖泊湿地、滨湖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

看城看人,我市坚持打造全域、全程、全体、全面文明之城,2017年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去年又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积极营造全社会人人互助、文明守礼的道德风尚,全市累计上榜“中国好人”总数达168位,好人占总人口比例稳居全国第一。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法治淮北、平安淮北建设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群众安全感指数全省继续领先,我市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不仅如此,我市还获批国家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市、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首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18年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称号。近年来,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相山、黄里、榴园、南山、朔西湖等生态典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转型崛起过程中,我们跨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涓涓的河、平静的河、湍急的河、汹涌的河。每一次过河,每一次胜利抵达彼岸,城市在发展,我们在成长,硬是让人们心目中的资源枯竭城市换了崭新模样。

站在新的起点,淮北在转型崛起的路上扬帆再启航!

(本版图片由市传媒中心摄影部提供)

2021-06-25 ——我市努力闯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78434.html 1 3 绘就美好淮北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