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解华顶
敦实的身材,枣红色的脸庞,淳朴的笑容,近日,记者见到我市文物保护员李醒时,这位80后说起淮北的历史文化声情并茂、滔滔不绝。
自幼喜爱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李醒,对文物保护有着极高的热情。18岁时,李醒开始负责村中李氏宗祠的看护。工作时间,荒郊野外、田间地头、沟堤河畔、建筑工地等就是他的战场。业余时间,悉心学习钻研文物书籍,知识就是他的装备。2018年10月,在濉溪老城沱河路北侧安置房工地取土过程中,李醒前去巡查,发现了砖构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瓷片等,他意识到这个遗址可能有酿酒作坊。
“当时,我向施工人员宣讲文物保护法规,告诉他们破坏文物是违法的行为。”李醒说,后来该遗址被文物部门认定为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并获评“2018-2019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
2017年,李醒在新湖路工地进行文物线索排查时,发现大量瓷片堆积,凭着平时掌握的文物知识,初步判断为古代窑址,他立即向市文物部门汇报。随后,他在附近发现了宋代的馒头窑遗址,并坚守等待文物工作人员赶至现场。被命名为烈山窑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烈山是大运河文化带瓷器贸易中一处重要的来源产地,入选国家文物局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012年,李醒在相山区恒基城安置房工地,发现皖北乃至淮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渠沟遗址;2016年,他在环山东路施工工地发现环山东路古墓群。2018年,“温比亚”台风引发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李醒来不及等到雨停,便顶风冒雨骑着电瓶车,来到考古发掘中的烈山窑址,和多位文物保护员冒雨维护考古发掘设施,及时加固考古发掘大棚,确保了宋金窑炉的安全。
“老祖宗留下的这点东西,我们这代人有责任看护好!”这是年轻的文物保护员李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