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陈鹏鸟
行走在烈山区38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你会欣喜地发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区更绿了,农村更美了,人们的生活更富足了……一幅幅城乡焕然一新、民生不断改善、产业兴旺繁荣、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新图景,正次第精彩呈现。
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近年来尤其是烈山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这五年,是烈山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综合竞争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较多的五年。五年来,烈山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经济转型步伐加快,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全区GDP突破百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财政收入增加到6.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全省考评位居D类第八。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新增高标准农田9.7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达11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1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9家,新型元器件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成功争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青龙山无水港、传化公路港“双港”联动,物流、文旅等服务业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面完成34个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创新镇(办)财税体制改革,镇(办)发展动能充分释放。开发区运营管理改革深入实施,获批省级开发区,全省排名由垫底升至中游。启动市场化转型改革,盛大公司投资运营商作用逐步彰显。农村“三权分置”“三变”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平山电厂、华师大港利实验学校等长三角一体化合作项目顺利实施。招商引资“生命线”理念深入人心,“招落分离”“融建分离”机制有力实施,落地中煤远大、鑫成功陶瓷等重大项目190余个。
形象颜值更加靓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市一中、市人民医院、市委党校、市公交客运综合枢纽站等优质资源布局落地,“五纵五横”路网基本形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东部新城展露新姿。
“三供一业”移交顺利完成,相湖片区开发全面启动。改造棚户区364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5444套。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建成22个美丽乡村,2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新(改)建农村公路206公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榴园、和村获评省级特色小镇。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宜居环境大幅改善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标志性成果,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关闭关停,秸秆禁烧连续5年“零火点”,非法采石全面遏制,烈山、卧牛山等26处采石宕口完成修复,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交办事项全部办结。河(湖)长制改革推深做实,获批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南湖景区、四季榴园景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石榴文化旅游节精彩纷呈。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脱贫攻坚如期完成,民生投入59.3亿元,占财政支出80%以上。居民收入增幅跑赢经济增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来烈办学,获评全省优秀。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三级养老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傲景观澜、华翊文创城等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平安烈山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基层强基础,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有力;抓党建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成为亮点。坚持好干部标准,提拔重用干部153名,全区干部队伍更具活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七届区委巡察实现全覆盖。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立足新起点,烈山区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团结一心,勇开新局,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丽烈山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