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徐平 张超慧
本报讯 6月7日上午,记者在宋疃镇马桥村高标准农田见到,十余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于麦田,低吼着吞吐成熟小麦。生产运输道路上,重型卡车严阵以待,饱满的麦粒瀑布般倾泻进农用车斗里。
宋疃镇地处我市东南部,该镇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素有“粮袋子”“果盘子”之称。该镇“和村苹果”“黄营灵枣”已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我这9亩地,粗略估计能收一万多斤。”顾不上和记者多谈上几句,村民赵元刚驾驶着满载而归的拖拉机往家中奔去。连日来,由于我市天气晴好,利于午收工作,宋疃镇正有序组织广大群众抢收。近期,加上小麦集中成熟,农时不等人的现状,该镇在组织农户抢收小麦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夏播工作,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械和时间,加快成熟小麦抢收的进度,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桥村收割后的麦田做到秸秆粉碎还田,及时翻耕,玉米等夏种作物已经陆续播种。
来到宋疃镇军王村,记者见到,不少村民驾驶着电动三轮车将一捆捆麦秸秆送到该村秸秆临时存放点。存放点内,机械手臂忙碌有序,不断抓取源源不断送来的成捆秸秆。
“送来一捆就给1块钱,我这一上午的功夫就挣了200多块。”村民周军高兴地告诉记者。秸秆存放点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运送品质好的麦秸秆可以销售到养殖厂,稍差的就送往发电厂。据介绍,军王村约95%的麦秸秆“选择”离田,三个月内麦秸秆可以全部处理完毕,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该村5200亩小麦丰收后“禁烧”压力,每亩600多斤麦秸秆还为村民在午收空闲期增加了收入。
目前,在宋疃镇12个村(居)中,有5个村采取秸秆离田方式,共设3个秸秆临时存放点。
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不仅仅是宋疃镇小麦种植户,在和村社区,大棚西瓜种植户沈东风望着眼前32亩“美都”西瓜笑开了颜。去年,沈东风和妻子流转土地,除了种下传统农作物小麦外,他们还从浙江台州引来了优良西瓜品种。目前,在夫妻两人辛勤浇灌下的甜蜜西瓜正处在上市期。地头,来自南京和镇江的商家正以近2元一斤的价格采购着身价不菲的“甜胖子”。沈东风告诉记者,今年是个丰收年,预计仅西瓜销售可达20万元。
自“三夏”开始以来,宋疃镇全面排查群众家中劳动力情况,对于有需求的种植户,该镇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协调联系收割机械、运输车辆帮其进行小麦收割、运输,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记者从宋疃镇获悉,今年午季该镇应收农作物约6.5万亩,截至6月8日已完成70%,全镇已种玉米约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