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王圆圆 盖勇
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非遗”在保护上加力、在传承上加速、在利用上转化,推动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普及活动,让“非遗”进入百姓视野、融入当代生活,进一步坚定了市民文化自信,突出了“非遗”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底蕴深 保护工作起步早
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十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部门和“非遗”工作者做了大量积极且有成效的工作,社会保护认知度逐渐提高,传承事业整体呈现良好势头。
市及县区相继成立“非遗”保护中心,组建“非遗”保护专家小组,深入开展全市普查,摸清“非遗”家底。我市“非遗”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各县区均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目前我市已经建立四级名录体系,有1个国家级项目、12个省级项目、66个市级项目、120个县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十大类。淮北花鼓戏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响淮河两岸。打造非遗精品展示厅,征集展品280余件,实物展出泥(面)塑、竹(木)雕、草编、玻璃制作、布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32项非遗项目,对临涣茶馆饮茶习俗、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硬面大卷、杠子馍、大鼓琴书等制作模型现场展示。先后编纂出版《相城印记》《相铚拾遗》——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性的资料汇编。采录淮北花鼓戏《打蛮船》《张廷秀私访》《莲花庵》《金钱红绫记》等十部传统戏剧,采录时长2000分钟,听记曲谱并整理文本15万字。
“非遗”进校园 传承形式有特色
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依照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市非遗中心从2013年开始进行“非遗”进校园工作,已经形成了中小学校园展演展示和传播的良好基础。为更好地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让年轻人能够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市非遗中心一直尝试将“非遗”项目引入大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让学生们在掌握一门传统技艺的同时,赋予古老的民间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现已在两所高校和职业教育校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展示和传习教育基础,招收400多名对剪纸、面塑、香包、泥塑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师生学员。开展各类传统技艺传承活动的同时,依托民间节日,按照风俗习惯,将民间节日和民间美术在学校里活起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振兴。
除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外,我市还经常性开展“非遗进乡村”“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非遗进军营”等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形式,反映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宣传非遗法和“非遗”相关知识,宣传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交流保护经验和保护措施。在符合本地区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依托当地特色“非遗”资源,利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旅小镇进驻“非遗”项目,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就业工坊获得收益,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专业加立体 “非遗”利用亮点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探索构建常态化、专业化、立体式的“非遗”传播体系,“非遗”利用工作多姿多彩、亮点纷呈。
今年初,首次采用“政府引领+文化助力+线上引流+粉丝消费”创新性模式举办“非遗好物 云享生活”——2021淮北市首届“非遗产品年货节”直播活动,由市传媒中心绿金淮北客户端、官方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4大平台同步直播。现场进行“非遗”技艺展示、展演,直播间共上架文昌宫小磨香油、临涣包瓜、培乳肉、手工面皮、剪纸、面塑、香包布艺等19种商品,在直播的80分钟内,累计浏览量43.9万次,点赞31765次,评论2691次,进一步展示了我市“非遗”魅力,更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工作部署,今年6月,省文化旅游厅拟组团赴澳门开展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我市口子窖酒酿造技艺、临涣酱培包瓜制作技艺、淮北周氏面皮制作技艺、宗氏剪纸四项省市级“非遗”项目作为皖北地方文化代表性项目被选送随团赴澳门参展,两周展期将向澳门人民展现淮北人的生活方式。
保护“非遗”,就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下一步,我市将结合“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一年度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新意,又接地气的“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活动,重点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弘扬淮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将“非遗”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