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1年06月10日

第A01版:

“换”地

■ 记者 李少华 王陈陈

6月8日上午,随着郭圩孜庄84户村民的耕地丈量完毕,濉溪县五沟镇邵长营村4342亩“小块并大块、一户一块田”耕地改革工作落下帷幕。1080户村民分别领到一个“整块”的新田,困扰村民多年的“零星地块”耕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好好的耕地,为何要重新分?又是怎么个分法?

上个世纪,大多数村庄在复垦开荒中,习惯性地“有地就分”,虽每户村民拥有的耕地越来越多,但手里的地“七零八落”,散布各处。邵长营村这次“分地”就是将各家耕地化零为整,实现利用最大化。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继华举了个例子:有一位村民家共8亩地,乍听起来不少,但实际上分散在6处地方,最小的才几分地,既不方便耕种,又租不上价。如果再处在河沟边、马路边等土质不好的位置,平常年收成就不好,一旦遇到水旱灾害,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

这种“散地”耕作现象很普遍,老百姓用勤奋弥补“先天不足”,争取最好的收成。直到五沟镇界沟村石子盘庄村民之间的一次土地相互调剂,让人恍然明白:原来地也可以这样“换”。

石子盘庄不大,约有耕地300多亩,长年生活着近40户村民。2020年,有村民提议“大伙调调地,小块并大块,种着都方便”。人少,耕地面积小,意见好统一。在村民小组的支持下,村民之间相互打声招呼,事儿就办成了。统一地块、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当年玉米收成眼见着比往年增多。

石子盘庄的“换地”做法有可取之处,但邵长营村有3个自然庄,共13个村民小组,3260人,想要整村推进的话,可不是“说一声”就能实现。眼下,全市其他村庄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经村“两委”商量,首先确定了“分组推进、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术,并由13个村民小组分别选派2到3人到石子盘庄学习。

大体方案定了,剩下的就是落实。然而此时,王继华的心头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经过一番思量,他决定先在九家庄六队试点,并邀请九家庄六队德高望重的老大队书记王见学“出山”。

从3月初试点,到3月14日,短短的十来天时间,九家庄六队圆满完成任务。

王见学告诉记者,十九大以后,土地政策基本定型,在原有承包基础上再延包30年。这可以理解为,农村土地,生不添,死不减,基本固定下来了。近年来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工作,也为农民土地延包30年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承诺,按咱队1993年最后一次分地人口推进!”手握国法“尚方宝剑”,王见学首先在队里组织村民小组会,每户去一名代表,了解分地的好处,随后采取逐个登门、按红手印的方式进行,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九家庄六队239亩地互换,涉及34户149人的利益。仅第一步“收地”——将村民的开荒地、复垦地收回集体所有,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另外,地好的农户利益多少也会受影响。好在全庄只有那么一两户,而且碍于大家都同意的局面下,没有成为“钉子户”。

第二步“并户”,尽可能地大块划分地界。一是在每户家庭内部进行合并,一大家人算作一户。二是将多户承包给同一人耕种的土地合并为一块“大田”,方便机械化耕种。34户的田最终分成21块。

第三步“制订整地规划”。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高标准农田治理,致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头,全程用上农机,让广大农民省力又省钱。考虑到邵长营村今年下半年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王见学组织农闲村民走遍每个地头,一把量尺、一张手绘地图,当场商量路桥沟渠设计方案,做到让沟渠该通的通、该宽的路放出来、该架的桥架起来。

第四步“划地抽号”。按照土质情况,好地块一亩算一亩,孬地块多饶几分地,并将21块地依次标注序号,让村民抽号。“抽到什么号就领哪块地,并当面测量清楚地界。这个方法谁都说不出个啥。”王见学说。

“换”地后,每户人家平均一亩八分二的地扩大到一亩九分四。

3月14日晚,在队里的一家饭店里,全队村民围桌而坐,开欢庆会。

“换”地真有这么好?当然!

原先200亩地小麦需要4天才能割完,现在连片作业顶多2天。

长年在外打工的王见如、王怀华、王见元三家刨掉宅基地,共有约35亩地,连片租出去价格更高了。

王荣礼选到了东边有沟的地块,王崇坤、王崇胜家临近公路,都因队里饶了些地也没啥异议。

九家庄六队首战告捷,一队、二队……紧随其后,有序地铺开了。6月8日上午全村“换”地圆满收官。

2021-06-10 李少华 王陈陈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76697.html 1 3 “换”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