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9日

第A12版:

我要为淮北人民多种几棵“摇钱树”

——记中共淮北市委原书记赵凯

赵凯,1916年10月生,安徽省六安县人。1938年9月参加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徽省交通厅副厅长、党委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1971年1月,赵凯来到淮北市工作,任濉溪(淮北)市革委会副主任;5月,任市委副书记;1973年2月,任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75年6月,任市委书记。1982年3月,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2月去世。

“文化大革命”初期,担任合肥市长的赵凯受到“批斗”。恢复工作后,在组织征求他对工作的意见时,赵凯选择了条件艰苦的淮北市,一来就是11年。在淮北任职的11年间,他带领全市人民抓煤办厂建大学,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淮北的经济发展上,建设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淮北能源基地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看天轮转,不看纲和线”

赵凯一到淮北,便带领全市人民大干快上,但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抓革命光荣,抓生产挨批”的思潮仍然存在。一天,岱河煤矿出现批判生产副矿长徐学智的大字报,赵凯赶到岱河煤矿(1970年底起,市矿合并,市直接领导矿务局下属各单位,1973年6月恢复淮北矿务局),他没有追查批判贴大字报的群众,而是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与徐学智肩并肩地下了井。

他边走边问徐学智:听说有大字报批你“只看天轮转,不看纲和线”? 徐学智吐露了肺腑之言:“我真想多挖点煤,可这气候咋干?”赵凯斩钉截铁地回答:“那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翻版,我们搞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不看天轮转成吗?!我支持你看天轮转,若批先批我,要打先打倒我。”谈话间,来到采煤工作面。赵凯同工人亲切交谈,嘘寒问暖,调查井下瓦斯、巷道通风情况,了解班产多少、煤质好孬情况……他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赢得工人群众的好评。

来到

井上,他与工人同洗一池水,同吃一锅饭。饭后,工作人员在矿招待所房间睡着了,赵凯和徐学智却在房间研究起该矿二水平延伸工程问题(当时淮北矿区“十大采区会战”的一部分)。赵凯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他坚定地站在徐学智一边,给广大群众极大的教育、支持和鼓舞!

在“文化大革命”困难的形势下,担任淮北市领导的赵凯可以有两种选择:抓生产或不抓生产。抓生产是唯生产力论,要挨批判;不抓生产,个人平平安安。究竟是求稳,怕批判不搞生产;还是不顾个人安危,甘冒风险把生产搞好?赵凯十分坚决地选择了后者:“宁冒风险受批判也要把生产搞好。”

1972年4月,赵凯参与制定出台《淮北煤炭生产“四五”发展规划的初步意见》。《意见》确定:全市煤炭生产建设,在“四五”计划期间要实现建井设计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都达到1000万吨的奋斗目标。建设新矿井,需要一定的周期。赵凯等市领导决定集中三分之二的掘进力量投入到十大主力采区(位于当时淮北矿区的8个煤矿)会战及有关矿井的重点配套工程中去。

经过努力,1973年、1975年、1976年全市原煤产量分别突破700万、800万、1000万吨。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难度可想而知。

“南征北战”建电厂

淮北煤矿因缺电常迫于停电,制约煤田开发速度。国家为加快煤炭工业的发展,同时缓解北煤南调的运输压力,1967年6月,批准兴建淮北发电厂。

1968年淮北发电厂第一期工程就已经开工,但工程进展不快。1972年4月6日,中共淮北市委成立淮北电厂会战指挥部,赵凯任第一副总指挥。他组织市机械厂、总机厂、矿务局支架厂、淮北供电局、淮北矿务局、市物资局、交通局等30多个单位参加工程大会战。

在淮北发电厂的建设过程中,赵凯一天到晚“泡”在工地上,率领工程指挥部人员研究、制定工程推进方案,亲自指挥,现场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动员会战民工,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与建设者们同甘共苦。同时,他还“南征北战”催设备、跑材料。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现场人员多,用餐集中、昼夜两餐需求量大,现场饮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赵凯亲自协调,根据季节特点和营养差异,在保证配送标准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市场食品原材料和调料供应情况,尽可能地满足工地需求。夏季,他安排人配送绿豆汤、西瓜等防暑降温饮品;冬季,他吩咐多加工热量大的食品,并经常深入现场,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把“温暖”送到参战人员的心中。

除夕之夜,赵凯率领市委一班人到工地慰问。当他了解到江苏省新沂县一户农民为了参加电厂建设,一家老小在简陋的工棚里过年时,十分感动。马上让人送来猪肉、大米等物品,让他们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大年。

淮北发电厂首台机组并网发电那天,赵凯从晚上9点一直守到第二天凌晨3点,当一次并网发电成功时,他兴奋极了,紧紧攥着工人的手久久不放,高度赞扬职工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和大干快上的实干精神。工程投产发电后,赵凯曾经在下半夜一个人跑到发电主控制室,一站就是天亮。他问寒问暖,及时给一线工人送来御寒的棉大衣,令发电工人们感动不已。赵凯的秘书常说:“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是赵书记的家常便饭,我都

摽不过他哩!”

在赵凯直接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大力支持和建设者的辛勤努力,1973年的8月和12月,淮北发电厂两台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实现了双投产,创造了我国电力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新华社、《安徽日报》称“在当年的淮海战役主战场上,又打了一场淮海战役……”淮北市也应邀在国家水电部召开的基建会上介绍经验。

1973年初,当首期工程胜利在望时,淮北市委和赵凯又瞄准了二期工程扩建项目,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拉开了二期工程筹备、建设的序幕。第二期工程,建设者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两台机组从破土动工到机组投产只用了不足47个月的工期。淮北市积极支持电力建设,为加快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羊圈”里领导建成选煤厂

1960年,淮北曾计划兴建选煤厂,并从波兰进口了选煤工艺的主要设备,后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缓建。1969年,煤炭部批准淮北建设年洗原煤200万吨的中央型选煤厂。当时的条件下,淮北建设这样一个大的建设项目谈何容易!资金缺口大,设备不能按时到位,技术人才匮乏,经常困扰工程的进度。1970年7月,中共淮北市委成立淮北选煤厂会战指挥部。会战指挥部组织了6000多人的会战大军参加选煤厂的建设。

1971年1月,赵凯来到淮北后直接领导选煤厂建设,并带领指挥部搬进了“羊圈”(指挥部办公没有房子,设在一个曾经做过羊圈的房子里)。他吃住在工地,指挥在现场。为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伤透脑筋。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盯资金,催设备,寻人才。他多次顶风冒雪赴京,到中央有关部委落实资金,催要设备,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建成投产。广大干部职工在会战指挥部的带领下,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人拉肩扛,抢建工程,创造了洗煤厂建设史上少有的高速度高质量。

经过短短两年奋战,1972年8月28日,淮北选煤厂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入选原煤200万吨,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选煤厂。

“我们不光是要争项目,

还要争全国第一的速度”

1975年初,赵凯获得一个信息:国家拟在湖北襄阳、广西南宁、河南周口和安徽宿县建设四个纺织联合企业,每个联合企业由棉纺、化纤和印染多个分厂组成,投资都在1个亿以上。

一直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雷厉风行作风的赵凯,立马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这一信息。有人说:“这倒是个好消息,只可惜国家计划与淮北无缘。”赵凯说:“有缘!只要国家在安徽布点纺织,淮北就有理由将它争来。”“可国家定在宿县地区也是有理由的。”“宿县有100个理由,淮北有101个理由。”会后,一位同志劝他:“赵书记,如今文化大革命运动还没结束,这样去争项目不怕批你是唯生产力论?”赵凯道:“我心里急呀,我现在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趁有生之年,要为淮北人民多种几棵摇钱树呀!现在中央的政策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怕什么?”“可如今的政策说不定哪天给你定个走资派!”赵凯深知完全有此可能性,他愤愤地取下头上的鸭舌帽,向桌上一甩道:“我们当年闹革命为的啥?就是为国富民强嘛,那时掉脑袋都不怕,如今掉个帽子有什么可怕?”

此后,他南下省城,北上京都,四处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省里的支持,又拉着省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跑部”。

轻工部的领导颇为欣赏赵凯甘冒风险,抢要项目的胆略,但仍摆出他们定点宿县的理由:“宿县下辖七县,盛产原棉。”赵凯道:“淮北既处棉花、化纤原料产地中心,又面临广阔的产品市场,是建纺织企业的风水宝地。”“宿县位于南北铁路大动脉京线上,交通便利。”“淮北有符夹线和京沪一脉相联,还有青阜线至阜阳。至于公路则更是四通八达。内河航运还可开启青龙山港,直通淮河、洪泽湖入长江。”轻工部的领导笑了:“赵凯同志,凭你的口才,你可以去外交部。”

在赵凯的推动下,淮北市委、市革委会想出了千条策万条计,甚至打出了为十万煤矿工人解决找对象难的革命名义。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轻工部的领导。1975年8月26日,国家轻工业部批准淮北纺织印染厂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安徽省轻工业厅开始扩初设计。

喜讯传来,赵凯提出:“我们不光是要争项目,还要争全国第一的速度”。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淮北市委成立会战指挥部,赵凯召集人员现场解决难题。指挥部人员夜以继日,狠抓土地征迁、水电输送、车辆人力调配、建筑材料采购供应、施工设备调拨使用等各项工作进度。在短短一年内就完成了选址、筹备,于1976年8月动工。至1978年10月,淮北市第一棉纺织厂正式投产。

当淮北市的纺织厂产品生产出来的时候,国家选定的另外三个厂还在进行土建。国家纺织部(1977年12

月纺织部从轻工业部分出单独成立)领导表扬了淮北市,并称赞这是“淮北速度”!

淮北市自此除了煤炭工业,还有了纺

织工业。淮北市纺织行业为淮北市带来了大量的城市人口且繁荣了淮北市商业。淮北市的纺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成为淮北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安徽省纺织工业主要基地之一。其产品多次销往国外,为国家为省为淮北市赢得了声誉!

“争”来一所大学

落在淮北市的淮北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成立于1974年9月,是淮北市最早成立的高校。赵凯对创建淮北分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74年,安徽省高校计划招生6000人,原有6所高校,无法完成这一招生任务,省委决定创办几所高校分校。打算在六安、阜阳筹备,但六安不愿意办。6月下旬,又在全省招生会议上吹风,淮南、淮北、宿县都表态愿意承办。分管文教的省委常委杨效椿的意见是,阜阳已同意办,淮南已有煤炭学院,淮北、宿县两家谁办看条件再定。

当时淮北市教育部门认为,淮北是新建城市,中、小学师资奇缺,最好能办安师大分校。会议讨论通过了争取创办分校的决议,并向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主任赵凯作了汇报,赵凯当即表示支持,并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会议决定开办一所三个专业、招生200人的高校分校,以淮发〔1974〕041号市委文件的形式,向中共安徽省委报告,并到省教育局汇报。

但省教育局认为,淮北城市起步晚,条件差,不如让宿县地区办。见事情起了变化,淮北市教育局的同志就去找正在稻香楼开会的赵凯。赵凯了解了情况后,立即去见杨效椿积极争取。杨效椿与省教育局沟通后,让淮北市与宿县地区都做准备,根据条件再做决定,随即派人来淮北,考察办学条件。

省考察组人员来到淮北后,看到在建的二中教学楼(即原淮北煤师院附中老教学楼)后,登楼远望,上有相山耸立,下有铁路、公路穿过,办学环境很好,三面都有开阔的拓展空间,当即在楼顶就画了规划草图。晚上听取淮北市汇报,进一步了解了市委的重视、态度和决心后,考察组向杨效椿作了汇报。杨效椿原则上同意淮北市筹办分校。7月下旬,省教育局正式通知,同意淮北市筹办大学分校。

淮北市委高度重视,把筹建分校当作一件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大事来抓。首先成立筹建大学分校领导小组,赵凯任组长。市革委会于8月7日签发《关于组成安大淮北分校筹建领导小组的通知》(革政字〔1974〕051号)。8月10日,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各部门积极响应,通力协作,为保证按时顺利完成筹建任务而日夜奋战。

9

月12日,省革委会下达《关于开办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的批复》(革政字〔1974〕84号),同意在淮北市办安徽师范大学分校,设4个系,于当年秋季招生。批复下达后,选调教学、管理、后勤人员等办学工作积极有序展开。其次是组建领导班子,成立管理机构。赵凯兼任分校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成立了教革组、办事组、后勤组、政工组。同时成立招生、基建班子。

10月29日,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正式开学。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没有围墙,四面八方通透,周围是农田。赵凯在开学典礼上说“淮北分校是淮北市的独生子,大家都要爱护他。”为支持学校发展,赵凯召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动员大家出钱出力。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帮助解决教师家属户口农转非及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吸引了不少干部和教师陆续来校任教。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基础上建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至此,作为淮北市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许多年后,淮北人民还经常念叨着赵凯在任的时候,为淮北建设的发电厂、选煤厂、焦化厂、纺织厂等一个个企业,流传着“赵凯的烟囱”这一说法,形象地歌颂赵凯领导淮北建设的经济成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稿件来源:淮北市史志办

参考资料:

1.吴孝雨主编,《走进新时代》(零的突破—淮北第一棉纺织厂纪实),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35-239页。

2.《赵凯诗选》(忆赵凯同志,胡巨海),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86-288页。

3.年介磊,《一所大学是这样矗立起来的—淮北师范大学的早期历史》。

2021-06-09 ——记中共淮北市委原书记赵凯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76687.html 1 3 我要为淮北人民多种几棵“摇钱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