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道之前,蹇叔是一位地道的隐士。几间茅屋,一片竹林,晨闻鸡鸣鸟叫,暮看落日余辉。粗茶淡饭,与农人为伍,耕种、除草、收获、品茗,看似与农夫无疑。然而,作为隐士,他也有超乎寻常人的另一面,比如夜观天象、灯下苦读、寂寞观泉、寄情山水。隐居的村庄叫鸣鹿村,据说周边树林里常有野鹿出没。“呦呦鹿鸣”,那是诗经里的名句。
可以说,隐士是中国士大夫中一批特殊人群。隐是生存的方式,士是难以改变的情性。他们或隐于朝,或隐于市,或隐于野,身在尘世之外,心系普天大众,睿智的目光不光贪念书桌上的经史子集,也时刻关注着外界的风云变幻。
此时,春秋的历史舞台上,群雄逐鹿正处于胶着状态,各路诸侯你攻我伐,称王争霸,气数将尽的东周王室,只剩下空洞的躯壳,面对乱局,似乎置身度外,早已撒手不管。蹇叔所在的铚邑,属于宋国。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介于秦国、晋国、楚国等强国之间,在这场群雄争霸的较量中,时常与齐国、楚国、秦国一比高低,战事不断。身处这样的乱世,寻一方幽静的乡野,静观世态风云变幻,不愧是蹇叔高妙的处世哲学。
如果不是一个叫百里奚的人闯入他的生活,蹇叔的隐居日子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也许会在此终老余生。然而,这个从虞国逃难而来的落魄之人,不仅打破了蹇叔宁静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百里奚出生于虞国,胸怀大志,却时运不济。因为缺少机遇,人到中年还始终没有走出家门,更谈不上出人头地。妻子是一位明白事理的人,知道丈夫怀才不遇,鼓励他出去闯荡打拼。为此,她不惜杀掉了家中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劈了家中门栓作柴火,炖着给丈夫吃,好让他外出赶路。百里奚从此离开了家门,开始闯入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名利场,期望有一番作为。然而,事与愿违,混了多年,却一无所获,最后穷困潦倒,流落到宋国的铚邑。
后人无法目睹蹇叔第一次见到百里奚的情景。有人推演,称百里奚衣着褴褛,饿昏在鹿鸣村头,被蹇叔搭救;也有人说,百里奚走到蹇叔家门口,蹇叔见他谈吐不俗,将他收留;还有有人说,蹇叔在齐国与百里奚偶遇,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时光无法倒流,也无法还原历史真实的镜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两个人从此结缘,开启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之路。
二
蹇叔出生年月尚无确切的考证,据说,他比百里奚大一岁。因此,二人结为兄弟,百里奚称蹇叔为兄。蹇叔不但是百里奚落难时伸手相助的恩人、萍水相逢的知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人生的导师。令百里奚从内心钦佩,也是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是蹇叔对百里奚三次投奔之行的预测,三次都被言中。这也让蹇叔享有春秋时期“预言大师”的美称。
百里奚在鸣鹿村蹇叔家中过了一段衣食无忧日子。这一天,他听说齐国的公子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正在悬榜招贤纳士,于是想去投奔齐君无知。没想到,却遭到蹇叔的劝阻。蹇叔对他说:“襄公之子出亡在外,无知名位不正,终必无成。”百里奚只好打消了应召的念头。后来,齐君无知被雍廪等人杀死。百里奚由于听从了蹇叔的劝告,没有去趟齐国的浑水,因而免去了一次灾难。
不久,百里奚又听说周厉王的弟弟王子颓喜欢牛,凡给他养牛的人都能得到优厚的待遇和丰厚的报酬,便想到国都洛邑,想通过养牛来投靠和接近他。蹇叔看百里奚决心已定,不好强留。临行时,蹇叔告诫他说:“投奔于人,十分要紧。投错了主人,离开他是不忠;跟他共患难是不智。此去应谨慎行事。”王子颓了解到百里奚的才能后,决定重用他。这时蹇叔来到了洛邑,二人一起去见王子颓。经过一番观察,回到住处,蹇叔对百里奚说:“王子颓志大而才疏,他所信任和使用的人多是态度卑贱之徒和阿谀奉承之辈,此人不可依靠,你不如趁早离开此地。”百里奚跟着蹇叔逃离了王子颓,重新回到鹿鸣村。不久之后,王子颓造反,失败被杀,百里奚又逃过一难。
鸣鹿村山清水秀,蹇叔家虽不是大户,却也衣食无忧。然而,百里奚在蹇叔家里过得并不安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想回虞国碰碰运气。蹇叔也知道,百里奚是抱着雄心想出来干一番大事的,与自己志趣不同,鸣鹿村再安逸,也留不住他一颗求仕心切、骚动不安的心。他想起自己有位名字叫宫之奇的旧友,此时正在虞国做官,于是,便让百里奚去投奔他。为了稳妥起见,蹇叔亲自陪同百里奚一道来到了虞国。在宫之奇的引荐下,他们见到了虞国国君虞公。
常人看面,智者识人。蹇叔善于洞察世事,更善于察人。他看虞公,觉得他虽为一国之君,却不像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于是暗地里对百里奚说:“我看虞公爱贪小便宜,也不是一位有为之主。”
百里奚因长久没有找到一份体面的差事,急于入仕,所以这次并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而是留在虞国做了大夫。蹇叔的担忧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想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派大夫荀息给虞公送去了一份厚礼。虞公贪财,收下厚礼后答应让晋军借道。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回师时又趁机搂草打兔子,顺带把虞国也给灭了。成语典故“假途灭虢”“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这个事件。百里奚成了亡国之臣,沦为奴隶,在向往仕途的道路上又栽了个跟头。
百里奚两次听蹇叔的话,都得以脱身,只有一次不听劝告,就碰上了亡国之难。尽管悔恨已晚,但他还是打心眼里佩服蹇叔识人察事的卓识远见。
三
百里奚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落得一个亡国奴的下场。蹇叔为此也感到很痛惜。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里奚的人生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被晋国俘虏后,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隶,随着晋国公主,来到秦国。作为一个胸怀大志之人,百里奚当然难以忍受当奴隶的悲催。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偷偷逃跑,一路狂奔。当停下脚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已经逃到楚国境内。
此时,秦国已经是秦穆公在位,这位年轻气盛、刚刚从哥哥手中接下来治国大权的国君,正雄心勃勃,图谋霸业。无奈国内人才匮乏,因此想方设法招揽贤才。他听说被晋国俘虏的百里奚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想招揽到自己身边,一打听,才知道他已经逃到自己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楚国境内。也是求贤若渴,刚开始,秦穆公想以重金将百里奚从楚国赎回。身边的谋士给他出了个主意,说这样容易引起楚国的怀疑,反而难以得到他,不如用五只公羊皮去赎。就这样,百里奚以五只公羊皮的身价被秦国赎回。这也是他被后人戏称为“五羖大夫”的由来。百里奚就这样云里雾里来到秦国,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被秦穆公拜为座上宾。
真正的贤士,往往都有君子之风。百里奚受到秦穆公恩宠,却没有忘记曾经搭救他的蹇叔,更没有嫉贤妒能的心态。他心中念的是蹇叔对他的情谊,想的是蹇叔的才干。于是,当秦穆公准备拜他为相时,他不是心安理得接受,而是向秦穆公举荐了蹇叔。百里奚对秦穆公说:“蹇叔见识高远,胜我十倍,乃当世之贤才。请任蹇叔,臣甘当辅佐。”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的齐国。齐桓公欲聘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力荐自己的挚友管仲,后人称之为“管鲍之交”。二人的家乡颍上距离臸邑不到两百里。
秦穆公没想到,得到百里奚,他身后还藏着另一位高人,自己正求贤若渴,何不一同招来?于是,他决定请蹇叔入朝为官,为自己争霸助一臂之力。为稳妥起见,他让公子絷装扮成做买卖的商人,带着厚礼到宋国聘请蹇叔,同时,还带着百里奚写的一封信。
2700多年前,在硝烟四起的春秋岁月,出现这样生动的一幕:一位强国国君的公子驾车亲自跑到另一个国的乡野,去请一位未曾谋面的布衣出道入仕。
公子絷驾车来到鸣鹿村,经人指点,找到了蹇叔的住处。举目四观,这里虽然简朴,却十分幽静。草庐外,一名小童子告诉他蹇叔和邻居老人一起到石梁观泉去了,很快就会回来。不一会,他终于见到了与邻家两位老人一同回来的蹇叔。
公子絷向蹇叔说明了来意,恭恭敬敬地呈上百里奚的书信。
也许百里奚早就料到,请蹇叔出道,他一定会推辞,因此,他使出“绑架”的招数。他在信中说:当初,我不听你的劝告,所以遭受了虞国亡国之难。今日有幸得到秦君赏识,委以重任。我自知才能远不及你,所以向秦君举荐你一同理事。秦君求贤若渴,特派夫公子絷带着厚礼前往聘迎。如果你留恋乡野安逸的生活不愿出来,那么我也放弃爵禄,到鸣鹿村和你一起隐居!
蹇叔看完信后,对公子絷说: “当时虞君招致败亡,就是因为不信任百里奚,听不进他的忠告。现在,一个百里奚也足够辅佑秦公成就霸业了。我已隐居多年,不想再出去做事了,所赐予的礼币,还请悉数收回,请代我向秦公推辞致谢吧。”
公子絷见蹇叔推辞,急忙说道: “百里奚大夫说过,如果您不去秦国,他也不愿一个人留在那里。他也要像你那样来此隐居了。”蹇叔听了此话,沉吟了半晌,最后无可奈何地感叹道: “百里奚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业,然而始终怀才不遇。当今幸运地遇到了明主,我不能不成其之志。为了成全百里奚,看来这一趟秦国我只好去了。”
隐士出道为官,有各种各样的情形。为了朋友的前途出道为官,蹇叔算是一个特例。
蹇叔告别了鸣鹿村,结束了隐居生活,随同公子絷夜宿晓驰,直奔秦国而去。
四
秦穆公是秦国第九位国君,也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抱负、善作为的君主。他深知,群雄争霸,自己的国力并不强大,又地处西部,与戎、狄为邻,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人才辅佐,难成霸业。蹇叔的到来,让他喜出望外,似乎还没有安顿好这位隐士的生活起居,便急忙向他寻求治国图霸之策。
蹇叔确实没有让秦穆公失望。面对秦穆公渴求的目光,他娓娓道来,客观分析了秦国图霸的大势。
蹇叔向秦穆公提出了三条谏策。第一条基于秦国的地理位置,蹇叔提出了德威并施、以德为本的战略。他说:秦与西戎相接,百姓久与戎民杂居,多数不懂礼教,因此应该首先使百姓懂得法律的威严,知事有可为,也有不可为;注重对百姓的教导,使他们知道荣辱,树立国家的正气,对犯罪的人施以刑罚。这几件事办好了,富国图霸才有基础。第二条基于秦国当时的具体情况,蹇叔建议解除后患,养兵蓄锐。他说:齐桓公年将七十,霸业已衰。秦国地处西方,应先平定戎狄,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养兵蓄锐,等待中原变化,即不难代替齐国成为霸主。第三条是君主应该遵循的三条原则,毋贪,毋忿,毋急。他说:称霸诸侯,信义为先。必须力戒贪图小利,更不能气愤蛮干、急于求成。应明辨形势,分别缓急。他还进一步解释说: “人们吃亏往往是因为贪图小利,失去理智往往是因为愤怒而冲动;做事失误或失败,往往是因为急于求成,而没有细加筹划。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去创图霸的事业。”
这是一位隐士向一位国君献出的治国图霸之策,如同后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的隆中对策。蹇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入情入理的分析,让秦穆公心悦诚服。秦穆公立即授蹇叔为上大夫,迁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也就是“二相”,让两人共同辅佐朝政。
五
当然,作为一位有真正才干的辅臣,仅凭理论是不行的,还要有实践的才能。在入相不久的一次战役中,蹇叔在军事上的预测能力就得到充分展现。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 ,秦穆公收到了一封密报,郑国国君新丧,防卫空虚,这让他萌发越过晋境偷袭郑国之心。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蹇叔时,却遭到蹇叔竭力反对。
蹇叔分析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蹇叔说得很明白,秦国距离郑国千里之遥,走这么远的路,郑国肯定早得到了消息,做好了防备,我们根本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再说我们的队伍跋山涉水到了郑国,早已累得筋疲力尽,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更令蹇叔担忧的是,军队要途经晋国的崤山天险,如果遭到晋国突袭,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此时秦穆公一心想东扩称霸,根本听不进蹇叔的劝谏。
蹇叔看劝谏不成,便使出另一招数,哭着送别征战的队伍。他的两个儿子野在征战队伍之中。他哭得很特别,似乎已经看到结局:“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他预测到郑国的军队必定在崤山伏击,到时候秦军必败,将来我还要到崤山为你们收尸。
蹇叔的哭声可谓惊天动地,哭声穿过时空,千年之后的后人似乎也能听见。《吕氏春秋》《史记》等巨著都专门叙写了蹇叔哭师这件事。《古文观止》也录入了《蹇叔哭师》这一名篇。
然而,蹇叔的泪水并没有打动秦穆公,相反,遭到秦穆公毫不留情的训斥:“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继而又谩骂:“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是,你要是早死几年,你的坟上的树都有合抱那么粗了。
秦军出袭,次年春天果然在崤山遭遇晋国军队伏击,十万兵马全军覆没。
关于这场战争,明代冯梦龙在他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作了绘声绘色的艺术描述。蹇叔“知己知彼”论战之道几干年来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兵法之一。
三年之后,秦军缓过劲来,再次向晋国发动攻击。渡过黄河之后,秦军放火烧毁了所有的战船,背水一战,最终打败了晋军。据说,秦穆公来到了崤山,面对三年前战死的秦兵尸骨,流下了忏悔的眼泪:“当年蹇叔与百里奚为将士痛哭,寡人辱骂他俩,是寡人害了你们啊。”
秦军崤山之败后,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蹇叔的活动记载。他是继续任相,还是又回归乡野鸣鹿村,后人不得而知。史书唯一留下的痕迹是,蹇叔死于公元前610年,时年81岁。
尽管史书对蹇叔与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没有过多的记录,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从他们辅佐秦穆公后,秦国国力迅速强大,秦穆公最终成就了霸业,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可谓群星闪耀、繁星满天。蹇叔能从一介布衣,走进大秦,走向辅佐一代帝王争霸的国相之位,这是秦国所幸,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铚邑所幸。
如今,临涣古镇的鸣鹿村早已没有踪迹,在镇东边不远处的周村,保存着蹇叔的坟茔。封土不高,没有帝王将相的霸气,却整洁清净,倒也显示出一代隐士与世无争的风范。据说此墓是当地人捐资修建,后曾遭日本兵破坏,如今为当地政府重建。一块“蹇叔墓”石碑立在坟前,周围,几棵松柏枝青叶翠,默默陪伴着一位智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