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顺
5月25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频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节目《今日中国》,以直播连线的方式聚焦我市朔西湖生态治理华丽蝶变,时长近7分钟。
就在20多天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5分56秒时长讲述运河文化的淮北故事。
短短一个月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地两次选择了淮北。
其实,我市的相山风景区、南湖湿地公园、四季榴园、黄里杏花景区等处的生态美景都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频频亮相。
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此时也在淮加紧筹备。
选择淮北,为啥?是被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打动,是被一幅幅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所折服!
这样一个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城市,很难跟这些数字有联系: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1亿吨,采煤沉陷土地41.6万亩,27.6万失地农民。
这样一个涅槃重生的城市,真得跟这些数字有联系:累计综合治理沉陷地20.6万亩,治理率为50%;投入治理资金近150多亿元,累计搬迁村庄498个,妥善解决27.6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数字在讲述:淮北,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水、地、治、人、钱”五篇大文章,沉陷区经过综合治理变“包袱”为“财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做精“保护水”的文章,破解沉陷深浅不一治理难题
初夏的淮北,省级体育生态公园——南湖湿地公园里,一步一景。
5月23日上午,68岁的杨大爷和老伴带着小孙子在湖边散步。“这片水域是杨庄煤矿开采沉陷形成的,那时候啊,除了水坑就是荒草废滩!”
如今,南湖是淮北人锻炼休闲的好去处,是游人青睐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更是采煤沉陷地“深改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代表作!
面对沉陷之殇,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艰难探索。
“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淮北的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被世界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广泛借鉴。
除了南湖和正在建设的朔西湖,“深改湖”还打造了绿金湖、碳谷湖、乾隆湖等生态公园;“浅造田”,约8万亩沉陷土地重新变成沃土良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约3.4万亩沉陷废弃地变成“聚宝盆”。
由沉陷区治理衍生的一个个水域,赋予了淮北灵性和秀美、生命与活力。捕捞节、赛龙舟、环湖长跑、冬泳公开赛……一年四季,碧水映照的生动表情,就是淮北人幸福日子的缩影。
2019年,淮北获得第十届中华环境奖优秀奖。
做足“利用地”的文章,破解沉陷时间不一用地难题
5月22日上午,陶铝产业园二期,陶铝新材料活塞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这种材质的活塞体重更轻、“身价”更低、更节能,一经投产备受市场青睐。
陶铝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在创新馆仔细察看了陶铝新材料展品,并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陶铝产业园所在的高新区龙湖项目区,就是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充填造地而成,近10平方公里的园区已经入驻企业60余家。
我市因长期煤炭开采造成资源锐减、生态被破坏,特别是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分布广,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和民生最大“痛点”。
经过多年探索,我市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治理可利用土地,恢复生态环境,破解沉陷深浅不一、时间不一的治理和开发难题,形成六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就是其中一种。
采取柔性路面设计,修建过渡路面;对出现沉陷的桥涵,采用整体构造物设计,减缓沉陷现象,目前已修复人民东路、创新大道、杜集朔西湖沉陷道路等路网51.3公里。
通过充填粉煤灰、覆土等技术措施,累计复垦造林5000余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4.4%。
“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淮北接连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
做活“科学治”的文章,破解沉陷模式不一修复难题
淮北矿业集团高达97米的21层现代化办公大楼已成为我市城区的新地标。
谁又能想到,这座建筑面积达8.4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居然是在相城煤矿采空区上建成的。它填补了国内煤矿老采空区上方建设高层建筑物的空白,荣获2012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这座大楼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淮北矿业集团资源环保部负责人认为,注浆充填方式进行超前治理,彻底解决采煤沉陷地不能建设高层建筑的难题,大幅拓宽沉陷地利用范围。
这不是个例。
临涣煤矿采用超高水材料充填技术,减少采煤沉陷地近2000亩。刘东煤矿使用由石灰、水泥、粉煤灰等原料,经搅拌混合成膏体充填采空区,在不搬迁村庄情况下实现高效安全开采,节约搬迁村庄资金达2.2亿元。
近年来,我市通过复垦整地、填充造地、生态修地等创新举措,持之以恒地治理采煤沉陷区,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生动样本。
做优“服务人”的文章,破解沉陷区域不一安置难题
5月22日上午11点,相山区任圩街道办事处仁和小区李伟老两口烧了一桌好菜给孙子过生日,就等着附近企业上班的儿子儿媳回家吃饭,提起当年搬迁,李大爷说:“记得很清楚,2010年开始入住。”
仁和小区是淮北市历史上、也是全省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史上集中动迁人口最多、投资最大的搬迁工程。
108栋居民楼的1.2万名居民,来自淮北市相山区光明、代庄、新星等沉陷村庄。他们曾经的家,如今多沉陷为片片湖泊,装点着淮北半城山色、半城水韵的景致。
建市60多年来,淮北累计生产原煤11亿吨。为了夯实城市的发展根基,煤矿工人挥汗拼搏发掘乌金;为了城市的美好未来,压煤村庄居民牺牲自我舍弃小家。
“切实保护好人民的利益”,历届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先后出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等十余项政策规定,逐步实现先搬先采、统一规划,并对村庄搬迁补偿与安置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以人为本建新村,做优“服务人”的文章。如城市社区型,相山区近郊光明、代庄等6个沉陷村庄,投资约5.7亿元,安置群众1.2万人。如依镇建村型,濉溪县刘桥镇统一规划新村,投资8.5亿元,建成51万平方米的多层住宅楼154栋,安置5个行政村1.8万村民。
依托煤矿基础设施,将沉陷村庄搬迁向矿区集中;依托中心村划定搬迁区域,小村并大村、强村带弱村……根据搬迁村庄的实际情况和村民诉求,搬迁群众住进新家、开始新的生活。
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总是对应着一家一户的小幸福。2020年,淮北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8.3%。
做好“筹措钱”的文章,破解沉陷投入不一保障难题
今年年初,《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经淮北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执行。
“市属国企引领投资、区属国企充分进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统筹安排重点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项目区域国有资源和资金资产,依法依规注入采煤沉陷区治理市场主体”……经过多年摸索,我市在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模式的道路上积累大量经验、并坚持不断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市场主导资金来自社会投资,代表作就是绿金湖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这个项目被列入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PPP示范项目。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曹宏新介绍,绿金湖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采用PPP模式融资22.3亿元,治理后形成面积1.16万亩、总蓄水库容3680万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库,恢复土地2.45万亩,沿湖周边土地潜在价值约300至500亿元。
为了破解沉陷投入不一保障难题,除了以社会投资为突破的市场主导型资金,我市以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资金为支持,带动市级财政投入20多亿元,矿山企业投入资金40多亿元。
以地环治理恢复基金为基础的企业主导型资金也是主力军。近年来,全市11家地方矿山企业支取保证金3963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238亩;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获省级下拨保证金1.5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800亩。
新发展阶段,淮北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演绎更加生动的转型故事,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