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徐平
“红芋饭,红芋馍,离开红芋不能活……”3月31日,宋疃镇和村老支书刘长礼在村景点——打麦场,向宋疃镇年轻党员娓娓道来,讲述该村是如何在广大党员带领下一步步摆脱贫困的光辉奋斗历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和村也走‘一麦一豆’的传统道路,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百姓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富裕。”今年81岁的刘长礼退伍转业后,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他告诉记者,曾经的和村种植结构单一,除了传统的“一麦一豆”种植模式外,主要的经济作物只有棉花和梨树。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重温党的百年历史,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村群众在广大党员的带领下,对村内老梨树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同时又新栽小梨树、苹果树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村坚持实施“田改园”,土地实现“粮改果”。近年来,和村根据市场需要,从山东烟台引进优质红富士苹果树苗,一气建成了万亩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2018年,品相好、甜度高的烟富3号开始挂果。现如今,和村苹果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村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已申请成功。去年,我省特色小镇名单公布,和村列于其中。发展至今,和村年产优质苹果2000多万斤,直接经济收入5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时间在推移,记忆犹可在;青山伴绿水,旧貌展新颜。围坐在刘长礼身边,宋疃镇广大党员群众跟随他的时光记忆,仿佛亲历了和村的华丽蜕变。
“去年,我们又申请到省里的农旅特色小镇项目,‘十四五’期间的和村将再迎大发展。”刘长礼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