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韩惠 通讯员 李群
穿上白大褂,他便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为患者奔走,迎疾病抗争,这一走便是30余年。朱建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多年来,他奋战在结核病防控第一线,并先后参与抗击非典、援川抗震救灾、鏖战新冠肺炎疫情,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疾控人的担当使命。
1986年7月,朱建军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毕业,分配至到市卫生防疫站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上世纪80年代,结核病防治工作条件非常简陋,一台移动式30MAX线机就是全部装备,戴上近10斤的铅围裙,直接使用老式荧光屏透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年他们筛查的结核病人达2000人以上。放射防护不到位,工作强度又大,有一段时间,朱建军总感觉特别疲乏,定期检查中才发现他的白细胞数量下降到2900左右(正常值为4000—10000),让家人担心不已。
结核病检测离不开痰检,当时,防疫站痰检室的设施更为简陋,一个水池子、一部显微镜就算全部“家当”,抗酸杆菌检测感染风险很大。身边的不少同志因为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离开了结核病防治科,可朱建军坚持下来了。离不开,是因为肩上的那一份责任。朱建军说,看到一个个不到35岁的重症结核病人,由于双肺完全毁损不治身亡,家庭一贫如洗,更坚定了他坚守自身岗位,为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日解除痛苦的决心。
跑规划、添设置,配备500MA高千伏X线机,打造升级结核病药敏实验室,创办结核病门诊……随着各级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我市结核病防治“鸟枪换炮”。在朱建军的积极争取下,中央卫Ⅴ结核病项目、日本援助结核病项目、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中央补助结核病项目等也先后进入淮北,每年受益结核病患者千人左右,治愈率达85%以上,让一个个因病致贫的家庭起死回生。
“结核病并不可怕,接受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在家里进行治疗和康复。有足够的关心和关爱,让患者安心治疗,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每每新“入门”的年轻人谈话,朱建军总是这样语重心长。
一年盛夏,朱建军拖着疲惫的身躯正准备离开结核病门诊,突然被一个30多岁外地口音的妇女跪下拦住了。原来,这名妇女来自河南,远嫁我市农村,家境贫寒,因结核病迁延不愈,被赶出了家门。耐心听完这名妇女的哭诉,朱建军先是给她进行了免费抗痨药物治疗,又买来了食物让她吃,可患者仍迟迟不愿离去。朱建军赶紧联系了县区相关部门找到其家人,随后又找到所在村干部帮助这名妇女安顿,联系妇联予以资金资助。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朱建军从未间断与这名妇女和家人的联系,通过综合治疗患者终于治愈,曾经因疾病支离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
疾控人,时刻与病毒“面对面”。日常防痨工作之外,朱建军参加过非典、甲流防控等重大战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毅然放弃与家人难得的相聚,夜以继日投入战“疫”。为加强全市疾控的合力和战斗力,朱建军临危受命全面负责疾控中心业务工作,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数次流调都冲在前,缜密地排查,专业地研判,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做到一代病例摸得全,二代病例找得清,三代病例控得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酸采样检测、应急物资储备和发放、制作和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开展消杀指导……他和同事们虽然不在临床一线,却同样耗尽全力与病毒“交战”,经综合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为我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疾控卫士,穿上白大褂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年来,朱建军先后荣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个人,第二届全国“最美防痨人”,成为全市疫控战线的一面鲜艳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