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永忠 王伟
淮北市杜集区双楼村和其他地方的美丽乡村相比,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座美丽的皖北小村庄,竟是从一片“千疮百孔”的沉陷地上蝶变重生而来。
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建市近60年来,累计为国家贡献原煤10亿多吨。对煤炭的持续开采,也让淮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市域内形成了众多的采煤沉陷区,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地形地貌。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沉陷土地约35.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6.95万亩。双楼村,就是淮北市众多采煤沉陷村庄之一。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双楼村两任党总支书记王善永、徐亲振带领勤劳的双楼人民,硬是把6400多亩沉陷地变成了致富奔小康的“生金地”和“聚宝盆”。近年来,双楼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省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双楼村经济与民生并重、生态与人文共举。一个普通村庄的创伤史、奋斗史、发展史,不仅写在了纸面上,更写进了5600多双楼父老乡亲的心坎上。
打造经济生态的“绿水青山”
——昔日沼泽地 今朝聚宝盆
双楼村在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曾在全国推广。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似乎都在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变迁并一步步走向富裕、文明的过程。然而,双楼村华丽蝶变的背后,有着千千万万个普通村落从未遇到的困境与艰辛。
双楼村位于淮北市郊东北部,距离市区约10公里车程。这几年,被淮北人称为“城市花博园”的恋恋轩双楼花海在开园期间游客络绎不绝。薰衣草、格桑花、郁金香、鲁冰花……不同的季节,这里的花儿争奇斗艳,成为城市近郊一道靓丽的风景。
8月、9月,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和往年一样,今年双楼村河洼自然庄300多亩优质葡萄迎来了丰收。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河洼的“棚二代”们,还在自家的葡萄园内开启了直播带货。由于土壤适宜、田管到位,这里的无公害巨峰葡萄、夏黑葡萄颗粒大、甜度高,深受淮北本地及周边县区消费者的喜爱。
双楼花海、河洼葡萄园,只是双楼村充分利用“再造”的土地资源,二十年如一日坚持走“半城郊半农村型”经济发展之路的缩影。
但是,当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二十年前,彼时的双楼村,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由于煤炭的持续开采,双楼村6800多亩土地有6400多亩成为无法耕种的沉陷地。乡亲们住的低矮房屋渐渐开裂、沉陷,有的甚至浸泡在沉陷水面里,村里仅有的两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更加泥泞不堪。别说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的吃饭都成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粮食从哪里来?土地,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王善永、徐亲振一直视土地为宝贝疙瘩。
采煤造成大量土地沉陷,土地一片荒芜,周围的村子根本就没有把这些沉陷土地当回事儿,不管不问,任由野草疯长。“看着大片土地在那荒着,心里疼啊!”他们采取花钱购买或合作开发土地的方法,让沉陷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由双楼村出钱,别的村出地,挖出的鱼塘归对方,平整的土地归双楼村。
十多年来,王善永、徐亲振带领村民,一直打着一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的攻坚战、持久战,他们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硬生生地从采煤沉陷地里造出了4800多亩耕地,开挖精养鱼塘1600多亩。
沉陷较深的地方改造成水塘,发展水产养殖;沉陷较浅的地方,复垦成耕地,建设温室大棚;成片的优质土地,以流转的方式招引农业产业项目……双楼的每一寸土地,都凝结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的心血。
惜土如金的双楼,昨日可忆,未来可期!
早在2008年,双楼村就成立了双楼蔬菜合作社,入社会员达360多户,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与此同时,双楼村还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党员带头参加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日光节能温室350栋,露地蔬菜水果3000多亩,辐射带动菜农400余户,“相王”牌果蔬产品远销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每年为农户创造效益达900余万元,为村集体实现租金收入30万元。
“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无限希望。我们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做好、做精、做活土地这篇大文章。”徐亲振说,争取到2020年底,双楼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力争3到5年内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每年为村民分红50万元,把双楼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推了一堵墙 暖了百姓心
双楼,是全国开放式村部的发源地。
和很多地方的村部一样,双楼村以前的村部也是高墙深院。那一堵墙,犹如横亘在村干部与村民心中的“墙”。
对于双楼村村民黄正歧来说,这一感受尤其深刻。十多年前,因为一次意外摔伤,黄正歧要到村部办理残疾人低保,跑了三四趟都没有把手续办齐。
“干部是‘油’,百姓是‘水’,油珠子漂在水上,‘融’不到一块。”面对难得谋面的村干部,老百姓曾用这样的比喻来调侃。
对于推倒这堵墙,当时双楼村的党总支书记王善永也有自己的顾虑:花钱建起来的围墙又要花钱砸掉,群众会不会说村干部是“败家子”?把墙推倒了,如果村干部对老百姓的服务跟不上,是不是“走形式”?
既然有这样的顾虑,那就需要村干部扑下身子,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墙推倒了,村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要树起来,口碑要立起来。
2008年,双楼村在市、区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推行开放式村部建设,“拆除一堵墙”、“建好八个室”(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民情调解室、计生服务室、村干部办公室、警务室)、“设立四个栏”(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打造五个中心”(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推倒围墙,拆除“心”墙,变封闭为开放,变大院为广场,实现干部群众无障碍沟通、零距离交流。如今的双楼村,在村部二层小楼的东边又建了一个更大的广场。“这里就是了解民情民意的信息集散地,群众需要啥,有啥难处,都到这里说说,知道了百姓的所想所愿,我们党支部的工作才能有目标!”徐亲振说。2010年11月,开放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最佳创新案例。
2012年,时任双楼村村委会主任徐亲振接任党总支书记之后,更是将开放式村部的内涵加以拓展延伸。
双楼村提出了“服务最优化、办事公开化、功能最大化”的发展目标,通过网络化办公平台实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到“群众动嘴、网络跑腿”的转变。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办”,使开放式村部真正成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综合阵地。
村干部的态度变了,老百姓的心更暖了。
如今的双楼村,为村干部着想、为双楼村“办事儿”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大叔,您可要想好,我们这次修路可是没有补偿的。”“你放心,徐书记我想好了,这是在给我们的子孙造福,为修路,我一分钱也不要。”这是徐亲振和村里一对耄耋老人的对话。
为了能让双楼村张桥自然庄的道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南北贯通,任予界、谢长英这对耄耋夫妇毅然做出了无偿献出自家宅基地支持村里修路的决定。后来,经过测量,这对耄耋老人献出的地块长约60米,宽5米,整块地足足300个平方。
当初,那堵实实在在的高墙倒了下去;如今,双楼村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崭新形象树了起来。
打造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
——美丽新画卷 乡愁入梦来
如今的双楼村,既有北方农村的规整大气,又有徽乡水韵的细腻典雅。一排排农民新居、一栋栋温室大棚、一张张微笑面容,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双楼村的美好生活。
“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彰显特色、产业支撑、突出内涵’的发展思路,规划出双楼村东部产业发展、中部公共服务、西部集中居住的村居格局。”徐亲振告诉记者。
现在,双楼村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打造出了全市美丽乡村的样板。
双楼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得好不好,村容村貌整治是基础性工作。为此,双楼村持续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结合农村危旧房和村庄整治,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户集中、村收集、办事处转运”机制,实行建筑垃圾定点掩埋,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98%,努力营造清洁、卫生、和谐的居民生活环境。
一切的美好,都来源于双手的创造。双楼村采取“徽风汉韵”的建筑风格,统一房屋外立面形象。对排水管网重新改造,硬化了人行便道,栽植了樟树、枇杷、桂花等树种,实行垃圾分类集中处理,为群众提供整洁的生活环境。
“农民这一称谓,用来形容现在双楼的父老乡亲已经不再确切。称其为‘高质量生活的农民’,可能更加合适。”徐亲振笑着说。双楼通过5万平方米的村庄绿化、自来水全覆盖、统一改造中心村房屋立面、架设100余盏太阳能路灯、设立幼儿园、卫生室、敬老院、文化乐园……所有的一切,只诠释了一个答案——让双楼农民拥有更好的生活!
除了硬件建设以外,双楼村以“十进农家”活动为平台,丰富美好乡村内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利用开放式村部、农民文化乐园等活动场所,引导农民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员群众中深入开展文明家庭、“美德少年”、“好婆婆、好媳妇”、“双楼好人”、“新乡贤”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双楼村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自上而下、村民推选、村委会评选等层层把关,选出各类优秀的村民。开展“弘扬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主题,宣传诚信友善、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等方面的道德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