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晓萌
“达娃送我一袋野蘑菇,黄黄的,粗壮的根顶着半收的伞盖,一颗颗卧在一个塑料盒子里。据说这是山南最好的蘑菇……”2018年8月20日,援藏教师刘先美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达娃是我的一个学生,我能想像到达娃的小脸被晒得黑红,辫子被树枝戳得乱七八糟,歪歪得搭在肩头,衣服上满是针草枯叶……”
刘先美,淮北市第七中学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2017年8月,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向组织递交了援藏申请书,光荣地成为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中的一员。2018年9月,带着对学生的不舍,她再次留在了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年8月,刘先美再次踏上去西藏的行程,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第三次援藏之路。
从舒适宜居的内陆城市,来到平均海拔3600千米的西藏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山南市。三年多来,怀着对“治边稳藏”的一份执着,怀着对边疆民族教育的无比热爱,怀着对雪域高原学子的无限牵挂,刘先美用爱让雪域的雏鹰飞得更高,让高原的格桑花开得更鲜艳。
“我是党员,我选择援藏”
三返山南,刘先美已经不再惧怕山南的艰苦环境了。回忆起初来山南时,刘先美坦言,虽知道西藏低压缺氧,但蓝天白云、五彩经幡飘的人间圣地山南还是让她有了畏惧。气喘、胸闷、头痛欲裂,嘴唇发紫干裂,鼻子里是一团团的血,还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只要稍微走快一点就头晕目眩。
“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刘先美想起自己援藏的情怀和志向,以及领导的嘱托,心中暗下决心,坚决不能屈服。
刘先美吃高原安、喝红景天,自我“疗伤”,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让自己过得紧张而充实。虽然讲课又累又晕,虽然经常需要扶着讲桌站一会儿或蹲一会儿再接着讲课,虽然好几次上完课都是被学生扶回了宿舍,但刘先美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自己一定会慢慢适应高原的工作生活。
在初次援藏时,刘先美的公公、婆婆都已年过八旬,而且公公头颅出血加脑梗多次住院,婆婆高血压、糖尿病,走路得用拐杖探着路一点点往前挪,孩子还正在读高三,自己的父母年龄也大了……有同事和亲人不理解,但刘先美对教育有满腔的热血,她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刘先美曾在《赴山南支教有感》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莫问风尘染面黄,山南学子最牵肠。失眠多为雏鹰计,高反犹思育格桑。三尺讲台谁记我?千支粉笔雪兼霜。天公若许青春驻,无悔尽燃红烛光。”
人在脆弱的时候往往更思念亲人。
每当想家却又不敢跟家人通电话时,刘先美偷偷哭过,任思念化作泪水淋湿枕头;每当担心孩子高三月考考不好却鞭长莫及时,她只能忍受夜不成眠的煎熬;每当想到老公家里家外忙得不可开交却爱莫能助时,她也只能任由愧疚堆满心头……无论高反让她多么难受,无论思乡让她多么痛苦,无论漫漫长夜让她多么孤独,她告诉自己“缺氧不缺精神”,她从未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仅一年,刘先美对西藏教育、对山南高中、对藏族孩子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她决定再次留下来陪她的“孩子们”再走一段人生路。在第二次回到山南二高时,党委书记强久曲珍激动地握着刘先美的手说:“您终于又回来了,您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有多喜欢您!”听到这句话,一股暖流涌上刘先美的心头。
“我把学生当孩子,学生把我当阿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藏族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禁忌,才不会冒犯他们的精神领地,才能跟我的藏族学生友好相处。”
西藏的孩子天生是能歌善舞、活泼好动的,因此在藏族学生的课堂上,刘先美经常看到学生在读课文时不自觉地站起来,或扭动身体,或张开双臂。对此,刘先美并没有去制止他们,因为她知道,这些学生是在借助肢体动作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当然,如果影响到了其他同学,刘先美会先夸赞他们动作做得很好,但同时会晓之以理:“自己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在严肃的场合有所约束,这就叫成长。”
平措央金是刘先美的藏族丫头,她们的相识缘于党员“一帮一”的活动中。“品学兼优但胆子很小”是平措央金留给刘先美的第一印象。山南的冬天温差特别大,早晚特别冷。有一天在办公室,刘先美辅导功课时发现,丫头校服里面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毛衣,冻得嘴唇发青。第二天上午没有课,刘先美骑着电瓶车从街上的几家服装店中挑选了一件黄色羽绒服,并在上午放学时将丫头叫到了办公室。“把羽绒服套到校服里面穿,这样不会冻着手,要不会年年生冻疮,这么漂亮的女孩,有一双冻疮的手就太不配了。”刘先美一边帮她拉上拉链、扣上扣子,一边温柔地跟丫头说着话,而丫头却偷偷地扭过头去,留下了眼泪……
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刘先美会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从老家带回去的土特产,会一针一线地帮学生缝补划破的衣服,会在课间的时候走进教室帮他们整理一堆堆的书籍、叠好脱掉的棉衣、送去自费买来的学习资料,课堂内外还会为学生讲祖国的发展以及党、国家对他们的关爱,而学生们也会亲切地称呼刘先美为“刘妈妈”。
“早读时候,讲台上那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从孩子们旁边走过,口袋里总会被学生塞满各种食品;课间时,在办公室门口探头探脑,发现没有其他老师,就突然跑进来在桌子上放一把好吃的就跑……”说到这些,刘先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一刻,刘先美不再是学生们威严的老师,而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阿妈”。
“做好‘传帮带’,架起连心桥”
在山南二高,刘先美带两个班的汉语文,一周有26节课。“藏语是这些孩子的母语,除了汉语课,他们平时都说藏语。”刘先美说,由于语言习惯不同,学生们的汉语水平普遍较差。要想带出成绩,首先要了解这里的孩子,要跟他们交朋友,多跟他们交流,多向他们了解当地的文化。
课前三分钟,刘先美通常会以游戏的形式带孩子们一起玩成语接龙、生字词速写比赛、即兴表演等,主要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课堂上,则尽量放慢语速、多写板书,讲解课文时用心设计导语,寻找有效的切入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让每个孩子的每个40分钟都有收获。课后,刘先美对孩子交上来的作业都是采取面批,以便对症下药,多鼓励、多开导。今年高考,刘先美所带的理科实验班,高考平均成绩为全年级第一,文科平行班一个女生考出140分的好成绩。
自援藏以来,刘先美一直担任山南二高汉语文教研员。每周一下午的汉语组集体备课日,刘先美把三个年级组的教研活动统一安排在图书馆的阶梯教室进行,促使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以常态化的方式开展。同时,积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做好“传帮带”,以研助学、以研促教,加速当地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教辅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她还组织本组教师编写了校本作业。
今年9月份,刘先美被学校聘为教研室主任。除了上好平时的课和完成教研员日常工作以外,她认真落实好教研室的各种常规工作,出色完成了上级教研部门交给的教研任务,逐步把山南二高教研室打造成一个业务精湛的部门,希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研队伍。
年初受疫情影响,山南二高长时间不能正常开学,身在淮北的刘先美挂念着她的孩子们,于是通过网络架起雪域高原的空中课堂。当了解到一个叫桑旦的孩子因家境贫寒,没钱装宽带,每次上网课都只能到外面的山上去露天找网时,刘先美仿佛看见孩子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她立即通过山南二高领导联系到那曲无线网络营业厅,帮桑旦家装上了无线网。还有格桑顿珠和索朗珠加,因为白天要放牛,刘先美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单独给他们上网课……
爱是春天的阳光,能照亮心头的阴霾;爱是春天的鸟鸣,能唤醒心底的欢乐;爱是春天的清泉,能浇灌最美的花朵。因为爱,刘先美跟藏族的孩子和老师亲如一家。“我喜欢这片蓝天,更爱这里的孩子。”刘先美说,不久的将来,这群高原的雏鹰一定会展翅高飞,这些美丽的格桑花一定会在雪域高原乃至大江南北绽放。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