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

第A08版: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田红梅

70多年前,在淮北大地举行的淮海战役,我军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带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为解放渡江战役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淮北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著名的双堆集歼灭战,就在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地区进行,人民解放军经过23天的艰苦奋战,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12万余人。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驻濉溪县临涣文昌宫和小李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度过了50个日日夜夜。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也曾驻扎淮北市草庙、相城,历时13天。英雄的淮北人民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口号的鼓舞下,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北市是解放后新建城市,其辖区包括淮海战役时宿西县(大致区域为今濉溪县中北部一带)全部,萧宿县(1949年3月撤销,区域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烈山区、濉溪县濉溪镇一带)大部,宿蒙县的南坪、白沙、界沟(今濉溪县南坪镇、五沟镇)等地,宿怀县的两县区(今濉溪县双堆集镇)。淮海战役时,双堆集战场和陈官庄战场的一部分,处在市辖区内,支前任务十分繁重。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全市范围共有50万群众投入支前热潮,约占总人口的70%。

组织担架和民工,抢运伤员。淮海战役期间,整个淮海战役出动民工543万人(随军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000副,大小车 881000辆,挑子305000副。山东地区在淮海战役期间出动民工2183398人,担架51937副,大、小车33057辆,挑子192357副。华中地区共动员了168万余人,江淮地区共动员民工 60.5万多人,出担架 27000多副,大、小车 136 000辆,挑子112000 多副。豫皖苏组织的担架达 10 万多副。其中,每个军分区保持有一二千副常备担架,全区共1.2 万多副常备担架活跃在前线。1948年11月中旬,宿怀县两县区委和区署接到县委、县政府的紧急通知,命令该区于三天内迅速组织200副担架,以60副奔赴前线,随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行动,归独立旅指挥调用,以140副在后方,按指定地点转运伤员。接到通知后,两县区仅以两天两夜的时间就组织200副担架。雁鸣区(后撤销,今濉溪县百善镇东南部、孙疃镇西北部一带)队随中野三纵某团火线转运伤员,随时补充队员和担架,始终保持93副执行任务,直到战役结束,受到嘉奖。柳孜乡和赵桥乡93副担架共转运22天,无一逃亡。他们转运快,情绪高,曾经一昼夜跑了80华里。支前模范董万仲在担架队奉命支前的头一天,母亲病故,为了不误支前,当天晚上草草掩埋母亲的遗体。他说:“母亲的丧事是小事,支前是革命大事。”此后他率领的中队共赴战壕1201次,抢救伤员856人,抢运牺牲战士355人。宿西县小张庄担架队舍生忘死抢救伤员,有3人牺牲。据不完全统计,豫皖苏三分区(1946年12月成立豫皖苏区党委,三分区包括雪枫、夏邑、雪商亳、雪涡、萧县、宿西、宿怀、宿蒙等县)有100余人,江淮三分区有46名民工牺牲在战场上。濉溪县牺牲的支前民工就达30余人。此外,还涌现出吴西海、刘步新、陆万军、惠源斌等许多支前英雄模范人物。

倾其所有供应粮草,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期间,共筹运粮食96000万斤,实用43476万斤,牲畜767000头。山东地区支援牲畜179509头,船只3250艘,汽车219辆,调运粮食3.9亿斤,柴草4.1亿多斤,食油726551斤,食盐839207斤,猪肉86.3万余斤。华中地区筹集粮食13700多万斤,江淮地区支出粮食 8000 万斤,牲畜10.6万多头,船只 1800 多艘。战役爆发后,从山东、华中运粮路程较远,战场移动,部队调动变化快,一时接应不上,所以大批粮食都需豫皖苏区就地筹集。11 月 22 日,即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当天,中央军委向豫皖苏分局和行署下达了筹集 1 亿至 1.5 亿斤粮食的命令。刚解放的萧县、宿县在五六天内就筹集粮 1000 余万斤,三专区达 1.8 亿余斤,六专区近亿斤。全区筹粮达3亿余斤,超额完成一倍以上,占整个淮海战役筹粮的五分之三。战后,剩余的粮食多达 1.4 亿斤,都返回救济群众。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淮北地区共支援粮食近1700万斤,柴草3800多万斤,军鞋336400双,大车24000辆,土布32000尺,牲畜64800头。当时食盐奇缺,豫皖苏三分区工商局虽然在临涣、百善、濉溪口、五沟等处设立供应站,也满足不了需求。一位老大爷病了舍不得吃盐,动员全家将节省下来的1斤食盐送到部队,战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全连战士宣誓:不消灭黄维,决不下战场。支前中,加工粮秣是重中之重。各县、区、乡支前机构发动群众一齐动手,掀起了“家家户户磨面忙”的热潮。老人、妇女夜以继日,磨盘吱吱,罗面声沙沙。有的妇女昼夜磨面,过度疲劳,晕倒在磨坊。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歇人不歇磨,不歇锅灶”。有的人家没有牲畜,就用人力磨。不少农户日夜磨面,一天只吃一顿饭,但他们毫无怨言。宿西县的龙桥、阎桥、百善、古城等27个村,每天供应前方面粉就达10余万斤。为了保证前线部队穿暖,各县还担任了赶制军鞋、棉衣和被褥的任务。在很短的时间里,豫皖苏边区共制作出军鞋 60 多万双和大批棉衣、被褥。虽然淮海战役参加人员多,但很快都穿了新衣新鞋,挡住了寒冷。儿童团也担负了站岗、放哨的任务。为了及时把粮面、军衣军鞋送到前方,人民还掀起了送物资热潮,千万双脚踏出来的雪地上,形成了一条条斩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设立后方医院和转运站,运送和照顾伤员。转运站主要接收前线转运下来的伤病员,经过初步治疗后再转运到后方医院,每个转运站经常都有数千副担架,万余名民工等着转运。淮海战役期间,豫皖苏三分区境内设立不少转运站,如永城、书案店、丹城、白庙、会亭、马头寺、百善、临涣、周口集、三铺、鹿邑、涡阳、柘城等10余个。淮北地区共设立20多处转运站和五六个临时医院。1948年12月28日,宿西县前线转运总站一分站遭敌机轰炸,房屋倒塌,民工们顾不上敌机扫射,奋力抢救伤员。女看护员吴云、侯志美被压在墙下,获救后苏醒过来,不顾伤痛,立即用手扒土抢救伤员,双手磨出鲜血也不停止。她们说:只要不死就得坚持工作。1948年11月23日,组建白沙区支前转运站工作,转运站设在白沙集,安排住房13间,分4个接待室,每室都铺上草席,放上土盆,挂上粗布手巾,从各村筹集麦秸2000多斤,铺席近百条,土盆36个,大锅3口,碗100多个,勺子10多把,砌好锅灶,准备齐面、柴、油、盐。白沙乡政府抽出服务员22人,分为炊事班、事务班、接待班、医疗班,每天接收、转运伤员百余人。他们热情服务,为伤员端茶喂饭,搽洗伤口,收到50多封表扬信。杨柳转运站11月29日因接收伤员较多,照顾不过来,就把部分伤员安置在附近村庄。群众用家中的米面油盐菜给伤员做饭,买鸡蛋、麻糖给伤员吃,并轮流值班看护伤员。转运伤员经过的沿途村庄都设有服务点,群众捧茶送饭,热情慰问,从前方到后方,从火线到医院,处处涌现着动人的军民鱼水情。

设立兵站,保障物资供应。淮海战役物资消耗大,为此,中野在临涣、柳孜、百善设立弹药库以供应前线部队。同时指示豫皖苏三分区在永城设总兵站,各县设分站。当时淮北地区共设10多处兵站。宿西县总兵站设在百善,主要负责接收、转送华北、华中、山东等地运来的大量军械、军粮,还要组织担架队接送伤员,又要时刻保护露天粮堆,以防敌机轰炸和雨淋。11月15日,宿县县城解放后,兵站立即组织500辆牛车,连夜到宿城把2000多吨军械物资运到百善兵站。12月1日,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西逃后,转运伤员路线变了,宿西境内一时聚集1873名伤员,兵站紧急动员1300副担架和900辆牛车一夜把伤员送到新集结点。12月下旬,连降大雪,宿西县组织近万民工每天在泥泞的道路上往陈官庄运送弹药、粮食等物资达2000多吨。杨柳兵站聚集了宿蒙、阜北、太和等县的七八百副担架,9000多民工。临涣是中原野战军重要的弹药库和粮食补给站。淮海战役期间,在临涣集中后交付炸弹1万多箱、八二迫击炮弹5000多箱、炸药4000多箱、步枪子弹2万多箱,汽油近千桶、雷管100多箱。每天从临涣往前线转运军粮五六万斤,整个战役期间共转运100多万斤。位于陈集的宿怀县总兵站,距离双堆集只有20多里路,担负着7个纵队的物资供给,他们以“敌人不灭、支前不停”的口号互相勉励,开展“为人民立功”活动,转运接收米面500多万斤。

架桥铺路,保证战时运输。在战争期间,交通运输是否畅通,关系到后方粮草、弹药能否及时运到前方,这对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交通线的畅通,山东各地广大群众积极抢修铁路、公路和桥梁。如,在修复济南至兖州的铁路时,动员组织了18万多民工、3.5万多名工人,突击52天,就修好铁桥31座,铁路128公里,保证了按时通车。在修复陇海路东段时,仅滨海地区就动员组织了8万民工修路基,数万民工运材料和加工零件。鲁中南地区从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一月之间,就修复长达1300余里的31条公路及大路95里,修建桥梁380座,使鲁中南地区东至黄海、西至运河、南至陇海路、北至胶济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全部畅通无阻。鲁中南区党委和支前委员会动员组织了2600余名民工,协同电话队员架设了临沂至沂水,临沂至十字路等地的五条线路,全长876里。豫皖苏分局、行署和军区组织群众短时间内抢修铁路170余公里,抢修公路 1100多公里,修桥 69 座,架设电话线1150 余公里。双堆集歼灭战前夕,宿西县委动员民工一昼夜修好濉溪至临涣40公里一条土公路,保证了大部队及时走向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亭子闸河桥和张庄龙河桥是华野追击围歼杜聿明兵团的必经之路。朔里乡组织几百名民工,扛着300多块门板,赶着20多辆牛车,装着1.2万斤秫秸等物资,挑着灯笼在刺骨的冰水中奋战一夜把桥修好,为部队西进赢得了时间。萧宿县民政科长李本法带60多位民工,3天修桥7座,修路数十公里。濉溪口处于淮海战役的二道防线,又是从东向西进军围歼国民党军的必经之路。不但要运输,而且要护路、护桥,给部队带路做向导,任务繁重。淮海战役开始后,我军的炮兵、步兵经濉溪口日夜往西往北前进,赶赴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濉溪市(1948 年6 月,濉溪区改为濉溪市,属萧宿县,后撤销,即今濉溪镇一带)组织 60多人,检查桥梁,保证桥梁安全。随后,又有胶东的运粮独轮车结队过往。濉溪市在城西的王桥、五里郢桥用土筑平桥面,保证其顺利通行。淮北地区在战役期间共修复交通线10多条、桥梁15座(其中萧宿县修复主要交通线6条,桥梁9座),架设、维护电话线路百余公里,为夺取双堆集战场和陈官庄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部队作战。在淮海战场,由于大兵团作战,部队兵员需要随战随补,随补随战。为了使我军有充足的兵源,保持部队战斗力,1948年11月19日,华东局决定从山东的胶东、渤海、鲁中南抽七个团的地方武装开往前方补充主力。山东解放区人民热烈响应党提出的“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号召,积极参军,涌现出许许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动人事迹。有不少村庄荣获“武状元村”“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光荣称号。胶东高密县仅五个区的统计,就有885名青壮年参军,其中有103名父母送子、126名村干带头参军。从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山东解放区有168186名青壮年参军,其中有8万人补入主力。淮海战役初期,为保证战役的胜利,中共豫皖苏三地委、三分区决定从各县地方武装抽调人员补充军区独立旅。宿西县补充200名,萧宿县补充300名,白沙区补充37名,两县区补充75名。宿县县城解放后,宿西县大队配合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攻占固镇,切断了南京和徐州的联系,阻止敌军北上支援徐州。双堆集战场形成后,宿西县、萧宿县民兵配合豫皖苏三分区三十三团,破坏津浦路徐蚌段曹村至固镇间铁路,截断了敌人的军运交通。宿怀县大队配合华野某团,组织民工3000多人,奋战两天两夜,将新马桥至曹老集段15公里铁路全部扒翻,敌人增援滞缓,有力地配合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沿萧永公路西逃时,宿西县大队、萧宿县大队以及各区武装,一边监视敌情,给部队带路,一边配合主力部队在洪河、巴河一带阻击杜聿明集团的先头部队,至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

民兵既是担架员,又是战斗员。在12月15日消灭黄维兵团的当晚,宿蒙县接上级指示:所有交通要道,都要严加封锁,决不让一个溃敌漏网。该县全体军民立即行动起来,马玉清带领区队两次俘虏双堆集逃敌30余人,其中在王集南陈庄俘黄维兵团司令部团长、秘书处长、上校参谋、电报员各1人。移村乡河头庄民兵张心学、张心灵在涡河北岸截获从双堆集战场溃逃的敌坦克一辆。小涧区区队在杨桥头俘敌100余人(其中有敌营长1人),缴获战马1匹和短枪3支。一天夜里,从双堆集战场突围出来的百余名敌人,在孙疃东南碰上一民兵担架中队,民兵们趁敌人慌乱之际,大喊一声“缴枪不杀!”,一枪未发便收缴了他们的全部武器。宿蒙县坛城区芮集乡丁楼村民兵副队长谢殿臣用一把粪锄子活捉三个溃敌,缴获短枪一支(这把粪锄子现放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内)。

人民战争,人民支援。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淮北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壮丽凯歌。习近平总书记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小推车”精神和“三全”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在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020-11-06 田红梅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9461.html 1 3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