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意味着收入稳、民生稳,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才会有良好就业基础。在稳就业过程中,除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外,也应当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可能会对部分岗位产生挤出效应,加上新经济、新动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就业市场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压力将交织存在。鼓励支持一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劳动者积极投身创业大军之中,既有利于更好地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也能为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许多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不少劳动者有激情、有能力,相比于成为“打工族”“上班族”中的一员,他们更希望通过创新创业闯出一番新天地。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便利化程度,全方位服务新生市场主体,扩大就业岗位。针对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创业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研修班等,提升创业能力。全市建立6个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开展创业培训服务。2020年以来,针对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我市开展创业培训540人,培训后成功创业111人。我市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放宽到50万元,并给予期限最长为3年的财政全额贴息。2020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业再就业人员等创业主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5亿元,直接扶持1486人自主创业,解决了创业者融资难问题。
鼓励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既是尊重劳动者多元化选择实现自我价值方式的必然之举,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宏观经济活力。因此,在稳就业过程中,除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外,也应当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重要作用,切实引导、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劳动者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创业的环境和氛围,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注重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要积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培育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