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5日

第A08版: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淮北路径

张士锋

党的十八大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前所未有的使命与定位。淮北市坚持以“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坚持护美绿水青山、转型发展,书写出淮北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描绘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探索出新时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崭新路径。

淮北,是全国知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基地。自1960年建市以来,为国家贡献原煤10亿多吨、输电数千亿度,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近年来,淮北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确立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将一个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打造成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换的杰出典范。

一、坚定目标,明确定位,自觉践行“两山”理论

转型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多年来,在推动“两山”转化的过程中,淮北市始终坚持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目标追求,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面多年吃“资源饭”留下的生态欠账,坚持不懈“增绿”“护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穷山恶水改造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幸福美好生活的最好阐释。

积极探索尝试生态修复和荒山绿化路径,克服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被公认为非宜林荒山等困难,独创“七步造林法”,为20多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相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淮北天际线持续绿起来、美起来。坚决关停采石场、小水泥等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采石宕口修复治理,原本满目疮痍的烈山、卧牛山等废弃采石场重现生机;持续生态修复,552.62公顷山体再现绿色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山、水、林、草、景相融的郊野公园。

坚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生态法则。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计,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多年来,淮北市狠抓生态治理,通过开展生态修复、扩大生存空间,实施环境整治、构筑宜居家园,守护好绿水青山。据统计,目前已累计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18万余亩,有效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建成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和中水回用。做好幸福河湖文章,满足市民亲水、休闲、健身、旅游等需求,打造绿金湖、碳谷湖、南湖及圆梦岛等众多湖泊湿地、滨湖公园,引来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一个缺水城市蝶变成为水清岸绿环境美的山水之城,生态效应初步显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范式。淮北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通过补强基础设施、发挥比较优势等释放生态红利。坚持目标导向,组织编制了全域空间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建设新城新区,把城在林中的“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其中,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高标准推进老城区改造和东部新城建设,4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山水生态达200平方公里。实施“三森创建”及小集镇创模达标工程,成功创建3个省级森林城市、12个省级森林城镇、111个省级森林村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目前,淮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5.38%,逐步形成“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风貌,一个曾经满目疮痍的“煤城”,如今已然变成半城山水半城绿的“美城”,市民抬头见绿、移步换景,宜居舒适度、生活幸福感持续提升,“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已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二、完善制度,严格标准,有效护航“两山”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中,淮北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深刻汲取过去牺牲环境搞开发的教训,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链条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让绿色成为转型发展的鲜明底色。

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速经济生态化。一是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二是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和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为主导的战新产业快速发展,拥有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两个省级新兴产业基地。三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动煤炭从工业燃料转变为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工业材料,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将煤炭“吃干榨净”,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传统火力发电向绿色节能环保升级,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新型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代表着世界最先进水平。四是以项目带动,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协同创新研发陶铝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轻量化等领域,“高性能陶铝活塞产业化”项目入选科技部重点专项,以其独特性能从源头上实现了节能减排。

注重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加速生态经济化。一是多渠道融资20亿元,建设榴园石榴特色小镇、龙脊山景区、濉溪柳孜生态文化园等;打造双楼花海、芳香小镇等休闲林业项目;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黄里杏花节等活动,相山区健康食品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二是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培育“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驰明商标。发展特色果树种植业17万余亩,年产值近20亿元,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4家,实现一个生态产品带动一个产业、促进一方发展。三是推动城市发展逻辑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在碳谷湖、绿金湖、南湖等组成的中心湖带,以及杜集南山、塔山榴园、龙脊山等风景区连接的生态绿脉之间,规划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在湖畔美景旁嵌入科研院所、科创中心、高层次人才公寓等设施,在青山掩映中布局陶铝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创新产业,以良好生态比较优势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让高品质生活创造高价值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开拓思路,创新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转型

建立强制力、约束力的政策机制,是实施转型和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利器。近年来,淮北市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守护绿水青山、保障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日常、抓在平常,渗透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推动发展理念、制度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整体绿色化变革,为淮北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转型、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健全环保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并全面落实突出环境问题包保整改责任制,加大生态环保在县区、相关部门考核中的权重,探索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评估、双提升机制,引领全市上下集中财力物力做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二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完善“手段完备、数据共享、实时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协同”的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三是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创建全国林长制示范区实施方案,河(湖)长制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

推行市场出清机制。坚持合理引导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严把产品入住关口,对不符合绿色转型导向的项目,坚决不予准入,2019年仅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就婉拒总投资70亿元的17个项目,综合评审准入率40%。据统计,2017年以来,已退出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的规上工业企业338家,煤炭去产能1000余万吨。目前,全市非煤产业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形成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工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常态化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清理等志愿服务,以典型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使低碳节能、惜水护绿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建成覆盖全市城区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设置280个站点,投放1.14万辆,日均使用量5万余次。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投入使用448辆新能源公交车,“绿色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第一批省级示范工程。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日处理餐厨废弃物100吨,入选国家第四批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新建成投产的旺能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500吨,各项排放指标低于欧盟标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淮北,这座资源枯竭型北方煤城,从“高碳资源”到“低碳利用”,从“依山建城”到“拥湖发展”,从“乌金城市”到“绿金淮北”,成为风景如西子的美丽之城,精致如江南的绿色之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华环境优秀奖等荣誉,更是对淮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褒奖。

淮北“绿色发展”的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样本。

作者:张士锋系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2020-09-25 张士锋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6331.html 1 3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淮北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