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推进民营经济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一批批民营企业不断孵化、壮大,成为淮北乘势而上、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增长极和主要生力军。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还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这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直面困难,也要精准施策、优化扶持政策,针对不同企业开出不同“药方”,实现民营经济的更大发展。
大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精准施策,高度重视政策制定的前半篇文章。制定扶持政策,不能满足于“大呼隆”,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搞一刀切,要找准企业困难和诉求,紧盯企业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坚持为民营企业量身制定政策;凡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前应广泛征求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意见,使政策接地气、服水土。
大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度”。要加大政策解读宣传力度,让好政策家喻户晓,落实到每一家民营企业,坚决杜绝“好政策出了,企业却不了解、不知情”现象。要密织政策“宣传网”,采取培训、座谈等多种形式,用好各种传播媒介平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宣传解读网络,帮助企业知晓、会用、用足用活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要聚焦中小微企业这个政策宣传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一明确享受政策的条件、申报流程、办理“路线图”等等,努力实现好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全覆盖。
大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创造性地抓好政策落实。要结合民营经济的产业现状、发展阶段、突出问题,对各项支持政策逐一对照梳理,找出问题与政策的连接靶点,实现好政策与企业之需、企业之难的精准对接。要建立完善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工作新机制,加强涉企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强化专业精神,增强跨部门、跨业务政策协同性,消除无人管、“踢皮球”现象,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大合力。要开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不接地气”“不合实际”“不易操作”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