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人家的时候,就伸把手帮一下。”9月10日,宋良友的大女儿宋华告诉记者,“这是爸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宋良友从身边的小事、好事、善事做起,他的善行和义举、信念和担当,如一缕和煦的春光给人以温暖,像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 记者 杨大庆 王守明
他是一粒种,育出好家风
宋良友立功的事,儿女们不知道,孙辈们更不知道——“只知道他在朝鲜打过仗。”
在儿女们眼中,宋良友不是战功赫赫的英雄,而是可亲可敬的慈父。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每晚雷打不动地看央视《新闻联播》;他爱整洁,穿衣服从来都是板板正正的;看到别人遇到难处,他总是一声不吭地走上前去搭把手,事后便默默地走开;他一辈子勤俭节约,看到身边人铺张浪费常常忍不住要上前说几句。
宋良友的母亲晚年不幸患上了血瘤,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每天上班前,宋良友夫妇先给老人喂好饭,再给她擦洗一遍身体才出门。下班第一件事,就是给老母亲翻身子,擦洗,喂饭,伺候好老人后再吃饭。直至老人去世,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6年。
上有所行,下必效之。
2005年,妻子去世后,宋良友一直跟大女儿宋华一家住在一起。2013年,宋良友因脑梗塞瘫痪在床,4年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看到父亲的这种情况,宋华和丈夫马继财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搬出位于濉溪县三堤口的四楼住房,在淮北矿工总医院附近的国购心城小区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多室电梯房,这样更方便照顾老人。
“我爸爸对长辈非常孝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宋华说,“现在我们对他的付出,都是跟他学的。”
“我大姑一家对爷爷的付出是最多的。”宋良友的孙子宋辉说,“大姑父对待我爷爷像亲父亲一样,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上投入都很多,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听说吃海参对爷爷的身体好,他们就在每天的饭里添加海参,仅这一样每个月就得花两三千块钱。他们的女儿马双是淮北矿工总医院的护士,爷爷在家里的治疗基本靠她,爷爷这两年发生了几次危急情况都是她给抢救过来的。”
“受爷爷影响,我们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对长辈都特别孝顺。我女儿宋依依今年才六岁,家里有好吃的都先拿给父母,我和她妈妈不吃她就不愿吃。”宋辉告诉记者。
在宋辉的记忆中,爷爷叮嘱他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多为国家做贡献。在今年新冠 肺炎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从事教育培训的宋辉向濉溪县教育局捐赠了价值5000多元的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向濉溪二中高三年级近2000名学生捐赠了为期两周的网课。
他是一团火,温暖众乡亲
在宋华记忆中,往年的端午节,家里都要包几大锅粽子,煮熟后,父母总会先送给邻居,余下的再分给家人。家里晒的面酱也一样,爸爸每次弄好几盆,晒好后也是先分给邻居们,家里只留下一两碗。
63岁的老邻居邹林说,宋良友忠厚、慈祥,话很少,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他思想觉悟比普通人高,遇到周边邻居夫妻吵架、孩子闹矛盾、有人生病等,他总是主动帮着解决。
德不孤,必有邻。在他的带动下,周边邻里关系相当融洽,相互之间经常送好吃的饭菜,孩子们也经常在邻居们家里吃住,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他那父亲般的疼爱,我一辈子忘不了。”今年58岁的王娟向记者说道。
王娟是宋华的初中同学,因为母亲早年离世,父亲还要操劳农事,照顾其他4个子女,加上家离学校较远,下午放学到晚自习前的这段时间,王娟回不了家,经常要饿肚子。宋良友听女儿说起后,主动让女儿把王娟带到家中吃饭,遇到阴天下雨,还会挽留她留宿家中,与女儿同吃同住。
“可能是怕我不好意思,每次我来到,宋老和阿姨做好饭,聊几句,就借故离去,让宋华陪着我吃饭聊天。”一想起这些往事,王娟心底便会浮起阵阵暖意。
上初二时,因为家里经济压力大,王娟有了辍学的念头。宋华苦劝未果,便告诉了父亲。宋良友和女儿一起,苦口婆心劝了王娟半宿。得知王娟下学期的学费还没有凑够,宋良友直接拿出了12元钱塞到她的手中。
王娟清楚地记得,那时,宋良友每个月的收入只有30元左右。
宋良友的言传身教更是影响了她的一生: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她会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即使已退休两年,因为人热心、办事公道,王娟还担任着烈山区杨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职。数十年来,她以宋良友为榜样,像淮北大地的煤炭一样“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他人”。
他是一盏灯,照亮人心灵
宋良友曾经开过一家面铺,设施极其简陋,就是在家门口支个炉灶,只下两毛钱一碗的面条。
尽管常常要忙到半夜,也只有微薄的收入,但宋良友还是一直坚持对生活条件不好的食客不收钱。
宋华清楚地记得,那是198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宋良友在收摊时发现座位上有一个黑色的包,这时候天色已晚,客人也走光了。于是他决定先把包收起来,坐等失主上门寻找。
没过几天,一位中年男子神色慌张地来到宋家,张口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捡到一个黑包。宋良友问他包里有什么东西?
“一万多现金、发票、豫剧团的公章……”
这时候,宋良友才第一次打开那只黑包,两人当场一一比对,包里的东西与对方所说丝毫不差。宋良友二话不说,随即完璧归赵。
中年男子当场双膝跪地,抱住宋良友的两腿:“你这是救了我们全家啊!要不是你,我真的没法活了!”
原来,中年男子是河南一家豫剧团的团长,他带着剧团在附近连续演出了好几个月,包里的钱是全团几十号人所有的收入。宋良友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才68.3元,这钱绝对算是一笔巨款。
中年男子从包里抽出一沓子现金,双手递给宋良友。
“赶快站起来!”宋良友立即把他扶了起来,“我怎么可能要你的钱呢!要是那样的话,还会把包还给你吗?”宋良友坚决不收。双方你推我搡僵持了好长时间,最终还是没有拗过宋良友。
“大哥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男子说着又扑通跪倒在地。宋良友一把拉起他,两个人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聊了很长时间才告别。
以后的日子,男子只要在附近演出,再忙再累都要带点小礼物到宋良友家里坐坐,与他聊聊工作、谈谈生活。
助人为乐对宋良友而言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1989年3月的一天,有个乞丐到宋良友家里要饭。宋良友拿了两个大馍给他,又用自家的碗给他盛了碗稀饭。
吃饭时,宋良友发现他发烧了,立即又拿出一小袋米、十几个鸡蛋,还有几块钱,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把病治好。
他的心很大,满满写着国家、集体和他人;他的心很小,几乎装不下自己。
1985年,宋华偷偷花了80元钱给父亲买了块手表,这也是宋良友唯一的一块表。为此,宋华被宋良友批评了好几次,说她浪费钱。
同样也是因为嫌浪费钱,宋良友只在60岁和66岁的时候过了两次生日。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恐怕你很难相信,他的多件衣服的领部补丁摞补丁。孩子们要给他换新的,他坚决不同意。宋华无奈地笑着说:“别人不知道情况的,还以为我们不孝顺呢!”
宋良友对物质的需求压缩到了极致,但他的精神世界极其富有。他以无数平凡的善行义举累积起伟大的人性光辉,用满腔的大爱铸就无私奉献的丰碑,这是操守,是品格,更是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