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0年09月16日

第A03版:

冲锋在前的“火车头”

从戎马倥偬的冲刺拼杀,到躬身务农的锄耕耙犁;从地面劳作的挥洒汗水,到百米井下的满脸煤污……宋良友无条件服从安排,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退伍归来,他始终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坚守平凡岗位,永葆一名战士的情怀和初心,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尤其在危急关头,敢于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恪尽职守、担当奉献的优秀品格,书写着退伍不褪色的精彩人生。

■ 记者 肖干 陈万垒

临危不惧 彰显英雄本色

“我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宋良友来到八一师复原建设团,一年后脱下戎装。短暂的务农后,他成为淮南大通煤矿的一名砌砖工人,一干就是3年,1958年11月,已在淮南逐渐安定下来的宋良友,主动报名北上支援淮北,来到淮北矿区第一座投产的煤矿——烈山煤矿。

刚到烈山煤矿,眼前的综掘机、链板机、皮带机,让宋良友手足无措,机器的基本构造,设备的运行原理,掘进的技巧规范……一切都得从头学起,通过勤学苦练,宋良友很快成长为一名行家里手。

“气味有点不正常,咱们都停一下,注意安全!国英,你到前面察看一下,其他人保持警惕。”1961年4月的一天,正带着徒弟祖国英等3人在井下作业的宋良友,凭着在战场拼杀历练出的灵敏嗅觉发现异常,迅速发出指令。第一次遇到如此阵势的祖国英猫着腰,顺着低矮的巷道,胆战心惊地前行数十米,发现出口已经塌方,碗口粗的撑木被挤压得东倒西歪,赶紧原路返回。

“轰隆隆……”倒塌声越来越近,刺鼻的味道越来越浓,祖国英等人吓得连话都已说不利索。宋良友沉着镇定,拎着镐头来回观察了一圈,再次发出指令:“可能是瓦斯泄漏,链板机还在运转,咱们都爬上去,这是唯一的机会。”说罢,从离自己最近的工友开始,他将大家一个个推上链板机。确认大家都已脱险,宋良友才最后一个登上链板机。

这次塌方事件,让祖国英对师傅更加敬重——他清楚地记得,宋良友脱险后,最多四五分钟,链板机犹如完成使命一般,突然从中间断裂,“如果不是师傅临危不惧,冷静指挥,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祖国英说道。

得知井下其他工作面还有被困人员,已经脱险的宋良友毅然加入救援队伍,重返险境,持续奋战10多个小时,救出众多工友……

危难时刻,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车头”引领 树立硬核榜样

“不争不抢不红脸,别人不对也不训人,跟着他能学到啥?”今年9月11日,记者前来采访时,82岁的祖国英回忆道。1959年8月,时年21岁、刚到井下工作的他,对师傅宋良友的第一印象很一般。

没多久,祖国英就见识到了师傅的特别之处——脏活累活带头干、抢着干,耐心地给徒弟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工作要领,直到对方学会、练熟为止。

因表现突出,宋良友被任命为班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祖国英说,在宋良友的带领下,全班20多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几乎每月的采煤量都位居全掌子面前列。

宋良友“火车头班长”的雅号不胫而走。

1963年10月,塌方引起的连锁反应,让矿井主巷道的煤块从底部堵到棚顶,足足有10多米高,一连好几天人进不去、煤出不来。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迟迟未到,整座煤矿所有人都急得原地打转。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能学到技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宋良友第一个站了出来,祖国英、何再山等人也纷纷响应。他们坚守在塌方现场,用10多个小时,将一根根粗重的撑木,交织成一张从地面蔓延到棚顶的“安全网”。

在“安全网”的保护下,人员、设备迅速跟进,堆积的煤块、矸石被清理一空,矿井得以恢复正常运营。

还有一次,为了保障安全生产,井下要进行改水工程。宋良友再一次主动请战,带着大伙蹲在齐腰深的污水里,持续作业近半个月,直到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从1966年3月转到地面,到1970年9月返回井下,再到1984年7月正式退休,宋良友先后从事了门卫、掘进、锅炉工等多个工种,一直任劳任怨、不计报酬。

哪怕再热的天,在黑灯瞎火的井下,宋师傅都很少光着膀子。很多同事都觉得宋良友的这个习惯有点怪。只有少数人知道,在宋良友身上有20余处大大小小的伤痕,看起来有点“惨不忍睹”。

“一到阴雨天,师傅就经常揉腰,疼得说不出话来。”祖国英说,这是宋良友师傅抗美援朝时留下的旧伤在作怪啊,可他从没叫过一次苦,耽误一次工作。

硬核精神,树立了硬核榜样!

克己奉公 发挥表率作用

因在1961年4月那次塌方事件中临危不惧、奋勇救人,除了颁发大红奖状,矿上还奖励宋良友等每人10斤粮票,并特批大家放假3天。

其他工友休息了3天,宋良友仅休一天就返回岗位。领到粮票后,平日里省吃俭用的他,却将粮票全部分给祖国英等人,并说道:“你们都是壮小伙,正是能吃的时候,比我更需要加强营养。”

祖国英告诉记者,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特殊时期,10斤粮票可不是个小数目。感动之余,大家对淡泊名利、舍己为人的宋良友,钦佩之情更深了几分。

“宋叔叔踹的这一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对今年62岁的申刚来说,10岁时的一段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1968年深秋的一天。申刚经过宋良友家时,顺手将吃剩的小半块馒头扔在了地上,耳边突然传来了炸雷般的训斥:“这么败坏粮食,可是你扔的?”

“是我,咋了?”抬眼一看,原来是向来和蔼可亲的宋良友叔叔,年少气盛的申刚给自己壮了壮胆,挺起小胸脯反驳道。未料想,宋良友脸色更加严肃,抬脚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

“你可知道,在战场上,一块馒头能救回多少条命?”火冒三丈的宋良友,让申刚“蔫”了下来。申刚乖乖地捡起馒头,吹了吹,放进嘴巴里。

虽然当时年纪尚小,可申刚知道,宋良友和父亲申国栋一样,当过兵,吃过苦,为国家和人民拼过命,眼里容不得沙子,更不能容忍任何铺张浪费的行为。

宋良友总是在用实际行动“润物细无声”,引领着大家,感动着大家。

1975年夏季,因矿上后勤保障人手紧张,宋良友经常到食堂帮忙打饭。一天中午,12岁的大女儿宋华,拿着比其他人更大的陶瓷茶缸排起了队,盼望着父亲能给自己多打些饭菜。轮到她时,父亲将勺子抖了又抖,盛到茶缸里的饭菜比别人少得多。气得她抹着眼泪回到家,向母亲告了父亲一状。

“在朝鲜战场,他和战友宁愿忍饥挨冻,穿着单衣,煮皮带吃,也不拿百姓的一根线、一粒米。”母亲一边安慰宋华,一边温和地说道,“不占公家和任何人的一点便宜。这,就是你的父亲!”

2020-09-16 肖干 陈万垒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5422.html 1 3 冲锋在前的“火车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