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0年09月15日

第A08版:

沉睡千年杰作 见证运河繁荣

——访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红五

■ 记者 詹岩 实习生 王翊雯

横亘东西、纵横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在担当华夏“运脉”的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旷世杰作——“运河瓷”。

在无锡举行的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中国碳谷·绿金淮北馆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的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中精彩亮相,其中的“流量担当”就是5件精品“运河瓷”。包括江苏省副省长马欣等在内的与会领导、中外嘉宾和当地市民都在这些精美的展品前驻足观赏,对“运河瓷”给予了高度评价。

展会期间,记者对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名誉馆长、运河瓷研究专家王红五进行了专访,重点探讨了“运河瓷”的形成、特征及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

大运河淮北段发现的瓷器数量庞大、窑口众多,年代跨度大,分布地域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在全国瓷器研究中实属罕见。那么,这些淮北段发现的瓷器为何称之为“运河瓷”?

王红五告诉记者,早期大运河是古陶瓷运输的中枢、黄金水道,由于汴渠段是引黄河之水通航,泛滥多、事故多,留下了大量的古陶瓷遗存,黄河水让黄河成为“悬河”,也让汴渠段成了地上“悬渠”。元代通济渠湮塞后,以“隋堤”的身份转为黄河的第二道防洪大堤,孕育并保护了大批的古陶瓷遗存。

“‘运河瓷’可谓一身集多重含义。”王红五表示,其有面世途径的含义——出土,而非出水、传世;有时代的含义——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朝荟萃;有产地窑系的含义——隋之“隋青”,唐之“南青北白”,宋之“五大名窑”“六大窑系”,西夏之“西夏瓷”,及五代和元代的百窑纷呈;有出土地域的含义——三省十八县,长达650千米的“地下”大运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运河瓷’的定义,那就是隋唐大运河汴渠段,被‘黄泛’掩埋的、出土的高古瓷。”

“八朝荟萃、百窑纷呈的‘运河瓷’特征很多,归纳下来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全’‘新’‘多’‘亮’‘精’。”王红五说:“‘全’的特征指出土瓷所涉及的窑口全。‘多’的特征指出土瓷的数量多、品种多。‘新’的特征指运输过程中沉没的商品或贡器,绝大多数是未曾使用过的器皿,釉面净,露胎净,瓷器表面少有附着物。‘亮’的特征指瓷器表面因地下大运河弱碱性的水土环境,优于废墟、墓葬和地下水较多的窖藏,釉表接触不到有腐蚀或污染的物质,故而瓷器表面很亮。‘精’的特征指数个朝代以来,大量南方窑口的贡品遗存、北方窑口的一些外销产品遗存以及南宋进贡金朝的瓷器都有可能遗落在大运河里,成为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精品。”

“运河瓷”的面世,是对古窑口的新发现与认识,也为古窑口作品的断代提供了依据,其更是成为了大运河申遗的佐证。

王红五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地下就要有文物实证,考古发掘的遗存才能获得世界公认。“运河瓷”可再现“运河瓷的古窑址分布图”,也就是“隋唐大运河的水运路线图”,能够全面体现大运河的功能、涵盖范围,见证了运河繁荣的它也无声证明着大运河的伟大。

“通过‘运河瓷’这一不朽的考古信息载体,我们可以研究时代经济发展、审美变化发展、器形变化发展,进一步了解经济史、陶瓷史、水运史等诸多门类的发展演进过程,其拥有极大的考古价值。”王红五如是说。

2020-09-15 詹岩 ——访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红五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5375.html 1 3 沉睡千年杰作 见证运河繁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