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放管服”改革写入《决定》,强调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刚刚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应对困难挑战,增强发展动力,迫切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围绕优化环境,增强发展活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行动自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开创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新局面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但也要看到,在我市一些部门和单位,“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个别单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这些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制约发展的症结所在,迫切要求出重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淮北发展竞争新优势。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在商事制度、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要积极推进“多测合一”“多规合一”“多证合一”“多评合一”,建立审批事项结果共享互认制度,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探索试行“证照分离”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等问题。整合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推进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一窗集成”和“最多跑一次”。要促进国企、民企合作发展,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重大投资项目、成果转化项目和资产整合项目。要树立宽严相济理念,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新型业态实行弹性审慎包容监管,探索实施“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在监管、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不搞“一刀切”。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群众路线、重点突破和协同推进。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要求,完善沟通机制,通过线下的“面对面”、线上的“键对键”,及时准确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确保改革改到群众的心坎上。要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细节入手、小事做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难心事,推动更多事项“最多跑一次”,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坚持重点突破,紧盯改革中的“牛鼻子”,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取得突破。以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和“掌上办”“指尖办”为抓手,加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坚持协同推进,在落实部门分工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顾全大局、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
改革风正劲,扬帆恰当时。让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奋勇创新,锐意进取,加快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大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