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0年09月11日

第A02版:

党政军民总动员 一切为了前线

1948年11月13日,中共华中工委、苏北军区、华中行政办事处发出《华中支前总动员令》,号召“一切为了前线,党政军民总动员起来争取解放全华中的伟大胜利!”

动员令这样写道:华东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淮海战役攻势已经开始,这一空前伟大的战役,也是解放全华中的开始,我华中全体党政军民必须紧张地动员起来,争取这个伟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华中而奋斗。

淮海战役期间,像这样的全民动员、全面动员已成为常态。淮海战役规模大、时间长、战区广,战场范围主要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参战部队位置变化快、运动距离远,物资供应量和伤员转送量都很大。人民解放军缺乏现代化的技术保障手段,却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动员优势,并在战勤保障中把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据统计,整个战役期间,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到战役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规模,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形成这种民众踊跃支前的战争奇观,根本原因是从谋划打淮海战役之时起,中央军委和华东、中原战略区就把充分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进行了周密部署。战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在组织后勤保障支前中,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支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建立各级各类支前机构的同时,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各级召开了各种形式、不同范围的会议,反复宣传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介绍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增强人民的胜利信心,提出“前方流血,后方流汗”“打倒老蒋有福享,永远过上太平年”等口号。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发动工作,广大群众对“人民战争为人民”的道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支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他们提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

中央军委、各战区对支前工作作了详细布置。华东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支援淮海作战的物资筹集、运输和民工的动员、编组等问题。中原战略区建立了强有力的后勤支前领导机构,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把党政军民总动员支前作为中心工作。

战区及时召开联合支前会议,讨论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会议对各地运屯粮食的接管发送,烧柴、马料、马草的筹给,肉、油、盐、烟的供应等作了详细分工;对前后方民工的服务期限,担架、小车、挑子、大车数量的保持,民工团的数量及配备,民工供给及民工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等作了具体安排。这对于协调各地区的支前工作、圆满完成支前任务以及支援部队随后的南下作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记者 方芳 通讯员 董杨 整理)

2020-09-11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5180.html 1 3 党政军民总动员 一切为了前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