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邓亚萍
一棵棵灵枣树硕果累累,青红相间的灵枣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诱人。9月7日上午,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舞彩灵枣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沈文同的枣园内,一派丰收景象。
采摘、分拣、过秤、装箱,几十名工人在紧张忙碌着。“每年8月到国庆节期间,是灵枣丰收的季节,也是我最忙的季节。因为灵枣供不应求,我只能雇人加班加点采摘,俩月下来都得瘦几斤。目前我们的灵枣已经卖到宿州、常州、无锡、南京等省内外多个大中城市。今年前期虽然干旱,但后期风调雨顺,灵枣总体产量比去年高两成左右,我这200多亩灵枣产量大概有20多万斤,产值80多万元。”看着丰收的灵枣,沈文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沈文同家的枣树林,过去曾经是不毛之地的石质山。1994年,一向不安分的沈文同,看着村子周边这些光秃秃的石头山心里直难过。“决不能守着石头山受穷!”沈文同心里默默地下定决心。爱动脑筋的他把目光瞄向石质山上依然顽强生长的野酸枣。野酸枣虽然能在石质山生长,但味道一般,怎样才能既耐旱又好吃呢?将野山枣与根生灵枣嫁接,不就既解决了生长问题,又解决了口感问题吗?爱学习的沈文同从书上找到了答案。“就你聪明,要能搞别人早搞了,还能轮到你?”创业之初,沈文同听到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沈文同偏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没想到一试就取得成功。随后,沈文同东拼西凑筹集资金租下190亩荒山,开始大张旗鼓发展起灵枣产业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培育,沈文同培育出来的小灵枣以甜、酥、脆、核小、汁多而闻名,且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逐渐开始复苏,节假日市民开始走出家门感受大自然的秋高气爽。沈文同说,每到周末,灵枣园里游客络绎不绝,非常热闹。“灵枣味甜、皮薄、肉脆、核小,以前都是亲戚给我寄,今年回家探亲正好赶上灵枣成熟,我也来感受一下采摘的乐趣。”移居宜兴的古饶人许红梅高兴地说。
沈文同通过种植灵枣树致富后,没有忘记还处在贫困中的乡亲们。他牵头成立了淮北市舞彩灵枣种植合作社,带动100多户村民、六七十个家庭农场种植灵枣5000余亩,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我的枣园有十几个贫困户在这就业,还有十几个残疾人在我这务工,我都按时足额给他们发工资,特别是有个别身体残缺的,我都全额给他们发工资。从苦日子经历过,知道生活的不易,能帮就帮他们一把。”沈文同深有感触地说。
“有政府的财力和技术支持,有果农的辛勤培育,我们村的万亩灵枣今年再次喜获丰收,灵枣树已成为果农的‘摇钱树’。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进一步提升灵枣的品牌知名度,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说起灵枣产业发展,黄营村党总支委员赵永红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