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范胜明 摄影报道
今年以来,濉溪县双堆集镇以加强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为着力点,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道德文化,引用文化“活水”,滋润百姓“心田”,不断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使党群干群协力谱写“红色沃土地、英雄双堆集”壮美新诗篇。
“不等也不靠,红色旅游资源帮俺摘穷帽!”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不远处,吴井村贫困户王玉英经营铁板鸭食品店,因物美价廉,人流量大,生意红火,有了稳定收入,她对自己永久脱贫“拔掉穷根”充满信心。
双堆集因境内有尖谷堆、平谷堆两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而得名,因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而闻名。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镇区南面,占地10.6公顷,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纪念碑落成,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纪念碑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秦基伟为烈士墓题词,启功题写陵园匾额。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随着双堆集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来这儿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一天天地多了起来。据双堆集烈士陵园负责人赵前进介绍,该园年接待参观游客达80万余人次。
“杨书记不仅为俺广场舞队伍建场地、添服装、买音响,还经常邀请十里八村的广场舞队、篮球队,来俺村展示才艺、交流学习,使俺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高家村广场舞队成员张艳,夸起她村的党总支书记杨万松有说不完的话。
2018年,高家村申请并获得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550余万元,建设舞台、放映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和“四议两公开”栏、政策法规宣传栏、水上步道、健身步道、棋牌桌椅,并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使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每当傍晚,华灯初上,数千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杨万松总是手持话筒,先说几句开场白。然后,孩子们嬉戏、打球、踢球,老人们唱歌、唱戏、拉家常,妇女们载歌载舞,村干部们向村民们面对面地宣传、宣讲、解读党的“三农”政策,吃的、喝的、玩的商品琳琅满目,夜经济不比集镇差。村民们说,阵地建好了,文化活动多了,打麻将的少了、扯闲话的少了,大家心里敞亮了、邻里和睦了、基层工作也好做了,这都源自文化的力量。目前,像高家村这样有阵地、有人气、有活动的,双堆集镇还有11个村,日人流量达1.5万余人。
“今年,我牵头六七个‘草根艺人’,自编自演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治理等曲目,经常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义务演出,能为乡村振兴出把力,大家再累也高兴!”陈桥村文艺爱好者肖启新,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近期,陈桥村为他们购置了1.3万元的服装、乐器和音响,一下子鼓起了他们的干劲,于是加班加点地排练,不辞劳苦地义演,让村民天天都能在家门口看上大戏,很快这些“草根艺人”都成了当地的“明星”和“网红”。据双堆集镇文化站负责人冯涛介绍,为弘扬乡贤和孝道文化,发挥当代乡贤、孝子、身边好人在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事迹垂范乡里,树立良好家风村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该镇将乡贤、孝子、文明户、身边好人编写入戏,通过说唱等形式宣传出来,让群众学有榜样、比有标杆,成了弘扬文明乡风的主力军、乡村振兴的引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