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1日

第A08版:

文化自信的来源及特点

张 贝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热词,特别是2017年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之中,它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文化自信来源于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文化自信包含着三个层面,缺一不可。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广泛”,而中国人对这一层面的自信就是来源于此。其一是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璀璨夺目的四大文明,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从生命力是否顽强的角度来看,华夏文明无疑是独占鳌头。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6世纪已经瓦解,在近3500年的历史中只留下了神秘的金字塔供如今的人们去探索;古巴比伦文明因为遭致赫梯人以及海上侵略者的接连破坏而最终毁灭;古印度的笈多王朝虽然一度呈现出盛世光景却在公元6世纪初黯然失落,分裂为星罗棋布的小王国,古印度文明的光彩从此不再。相反,只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延续5000多年未尝中断,虽然这期间也曾经历过无数的考验和磨难,却始终能够以极强的生命力得以恢复生机,从衰微走向复兴。其二是博大精深,毛泽东对此曾做过总结,即:“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先民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众多的领域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令人惊叹的文化成果。其三是影响广泛,作为古代东亚文明圈中早熟的文明,毗邻中国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都曾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一个汉文化圈,至今仍极具生命力。

二、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带领中国人民所创建的文化,其中凝聚着无数革命前辈们的鲜血和意志,彰显着矢志不渝的精神信仰、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不懈奋斗的担当品格,绘就了一幅幅革命年代共产党员精神风貌的画卷。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无声息的历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在烽火连烟的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江姐、瞿秋白、向警予等,这一个个名字家喻户晓,正是这些英雄人物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子孙,堪称民族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它涵盖了从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优越,是因为其体现了指导思想的真理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理想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精华,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才形成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依靠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四、文化自信的特点

一是自主性。文化自信之“自”是指“自我”,即中国、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所强调的就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认同以及自豪。只有强调对自身文化的肯定认同,才能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风云中站稳脚跟,才能够理性地处理文化的古今与中外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这段论述是对文化自信自主性最好的诠释。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命运的困厄,中国人的自信心曾经遭受重挫,迷于西潮、以洋为美、以洋为尊一度成为国人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化心理,认为中国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有出路。文化他信带来的后果就是文化迷茫以及文化上的自轻、自卑甚至自贱。近代以来形成的这种文化上不自信的心理,一直到现在,在我们社会各个方面都还有不少表现,这严重影响了当代文化自信的构建。因此,文化自主性是文化自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它体现了中国人是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经验认知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它是对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以及中国道路的强调。

二是包容性。文化自信并不等同于文化自大、文化自负,更不是文化上的自我保守以及自我封闭。相反,文化的自信心越强,它的包容性越强。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韧无比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和格局,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合、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中华文明本身而言,其主体汉文化就是在融合了各民族众多文化之后所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空前活跃的文化交融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现象,西边的波斯文化、神秘的西域诸族文化以及北方的鲜卑、羌、氐,南方的苗、黎等族,各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在中原地区交融,才成就了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因此,当代中国所要构建的文化自信不仅在于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气度、择善而学的自觉与从容。

三是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动力元素之一,同样,它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不断前进,永葆时代性和鲜活性的原因所在。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创造,才能担当继往开来的重任,才能以不断的新流铸就文化长河的滚滚向前。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考察当代与传统的关系,就是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传统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性、超越性的文化成果。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强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而当下所掀起的一股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类的热潮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有创新才能有进步,因此,充分发挥文化自信中的创新性才能够造就中华文化的当代辉煌。

作者单位;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2020-08-11 张 贝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2660.html 1 3 文化自信的来源及特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