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4日

第A06版:

双堆集镇谢店村杨波:

昔日贫困户 今日扶贫人

■ 记者 王陈陈

摄影 首席记者 岳建文

通讯员 范胜明

“‘脚下有泥,心中有底’是什么意思?”

“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

他叫杨波,在2017年应聘濉溪县双堆集镇扶贫专干的面试时如是回答道,得到考官的认可,顺利成为该镇谢店村的一名扶贫专干。在任职两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脱贫的实例,鼓励村里的贫困户们通过勤劳肯干奔小康。

7月9日上午10点,从贫困户家走访回来的杨波,利索地将电动车停在村部外,与同事们一一打过招呼后,便走到办公室最里面靠墙的办公桌坐下,开始整理贫困户的资料。

“脱贫攻坚涵盖九大工程,每个工程的资料都得按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归档。”说着,杨波认真地看了一遍刚打印出来的关于谢店村6月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结果汇总表,确定无误后装进就业扶贫文件盒里。

“谢店村总共42名贫困户,我包的6户里大多因病致贫,仅一户是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造成的经济收入落后。我们按照扶贫先扶志和智的工作思路,现在都已对症施策,全部通过产业、就业、教育等九大类扶贫政策进行帮扶。”两年的扶贫岗位历练,让这个原本对扶贫工程、惠民政策不熟悉的22岁的杨波变得更加懂民心,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抓手服务百姓。

就像他说的,只有研究透了政策,才能给群众解释清楚,而政策每年都会做一些调整,这就要求他们这些直面贫困户的扶贫专干在新一年工作开展前先弄清搞透。例如,去年的产业扶贫政策中规定贫困户种花生每亩补贴1000元,而今年每亩补贴变成了800元,少的200元去哪了就得给群众解释清楚。每天除了进组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宣讲扶贫政策,由于自己和贫困户都是同村人,乡里乡亲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杨波还巧打“亲情牌”,使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他家以前也是贫困户,现在通过自身努力,不仅自己有了稳定收入,成为致富能手,还带着包保的贫困户一起脱贫。”采访中,谢店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当夜深人静时,杨波时常想起当年自家因病致贫的场景:父亲身患脑血栓,在烈山古饶读高中的杨波每周末骑四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回家中照顾父亲、做饭、收拾家务、做农活。2016年父亲突发脑出血去世后,已经高中毕业的杨波没有了牵挂,背起行囊,远赴外地先后从事过搭展台、注塑、生产空调工作,但都是靠着年轻力壮的体力活,漂泊不定。2018年,他明白了“根”的含义,揣着打工攒下来的血汗钱回到家乡,顺利考取扶贫专干的同时,学开车、拿驾照、买联合收割机、办农机合作社,为自己谋求长远发展。

“在家里工作生活心里特别踏实。”杨波说。生活的磨砺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沉稳,让他更能体会村里干部真诚用心。从当年被帮扶到帮扶他人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更能体会到贫困户心里所想,在工作开展中更能为他们脱贫致富精准“把脉”。

西张庄的一户贫困户,夫妻俩不到40岁,开始觉得干保洁不好意思、拉不下来面子,现在几年干下来思想意识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了,每回考核都是“称职”。

村民张从岭年过四十,不识字、没技术,但愿意干。经层层申请,村里为其办理了公益岗,负责捡拾路边垃圾,为美化村容村貌出一份力。

村民张从亚的儿子患有精神残疾,每个月享受残补和护理补贴共126.66元,5月刚刚领到精神残疾药补1000元。

前店庄村民谢惯惯的老父亲因患癌症欠下不少外债。父亲去世后,经过沟通鼓励,谢惯惯主动外出打工,改变现状。

此外,杨波还积极为他们的子女申请义务教育补贴,鼓励他们种植优质花生,既顺应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又销路好、有增收。

刚刚结束的夏收,杨波依托农机合作社,雇了几名贫困户给自己搭把手,以一亩地50元的价格为村民们收了1100亩地小麦。短短一周时间,每个人靠着辛勤劳作领到了不等收入。“杨波做事踏实,让人信得过,秋收还跟着他干!”贫困户们领到工钱后高兴极了。面对大家干劲十足的精神状态,杨波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开始谋划购买翻转犁,增加深翻土地的业务,继续领着大伙,在立足各项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培养自身“造血”能力,让日子越过越好。

2020-07-14 王陈陈 双堆集镇谢店村杨波: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0957.html 1 3 昔日贫困户 今日扶贫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