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0日

第A11版:

造一个支点让自己“站起来”

——杜集区残疾人任文化的励志故事

■ 记者 王陈陈 实习生 黄曦

通讯员 李磊

摄影 记者 冯树风

在杜集区高岳街道双楼村,40岁的任文化是一个令当地干部群众刮目相看的人。一次车祸使他落下了肢体残疾,但他并未因此被打倒。凭着骨子里自强不息的劲头,他用了近七年的时间,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果种植大户、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5月11日下午3点,厚重的云朵遮挡了多半阳光,这使得阳光大棚里的温度不如往常那般闷热,此时的任文化正和工人们一起采摘吊瓜。只见他用左手托着一个吊瓜,右手拿着剪刀,轻轻地拨开茂密的枝叶剪断瓜藤,然后双手捧瓜放入箱内,整个采摘过程小心翼翼。“傍晚时分,市区的商贩们会开车来拉,每天这个点是最忙的时间。”自5月上旬吊瓜进入成熟季以来,任文化每天电话不离手,随时接收订单,安排采摘装箱。

任文化出生在高岳街道任庄村,从小跟随父辈务农,2000年高中毕业跟着自家亲戚学农技,后和妻子在高岳街道李洼集开了一家农资批发部,主营化肥、农药、种子等。由于每天与农户们打交道,帮助他们对接厂家选购农资,久而久之,任文化对小麦玉米、大棚蔬菜类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病虫害防治、授粉施肥等技术比较了解,被农户们称为“种植杂家”。

只要踏实肯干、忠厚诚信,生意就一定能做火。任文化一直这样认为,也一直和妻子埋头努力,可一次意外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2年秋季的一个傍晚,任文化骑着摩托三轮车为村民送货,在一条较窄的乡间小道上,为了躲避迎面过来的一个村民,任文化连人带车翻进沟里,半边身子压在车下,整个人昏迷不醒。附近村民闻讯赶来将他拖出来,并立刻送往村卫生室,后转院到市区一家医院接受手术。由于手术效果不佳,躺在病床上的任文化整日沉默寡言,一天中多半时间是在发愣中度过。“如果治不好残疾了怎么办?”“我以后就这样躺着或是靠轮椅行动吗?”“我以后想用力抱一抱孩子都做不到了吗?”……很多问题如潮水般涌入任文化的心头,一波又一波,不断地打击着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抱着一丝痊愈的希望,他将批发部交由妻子打理,并反复叮嘱暂时不进新品,取消送货上门服务,保证门店基本运营即可,随后在亲戚的陪伴下前往北京进行二次手术。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任文化不甘命运安排,遵从医嘱完成康复训练,但现实给了他重重的一击,想要恢复到健全人般行动太难,任文化再一次陷入低谷期。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种子、化肥都是成麻袋包装,到外地进货、跟货进仓、出货送货,这些都是体力活,而任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段时间,迷茫、无助、苦恼成为他的主色调。

一个想法改变了他的生活。现在特色种植业发展前景较好,他本身懂得大部分种植技术,只需雇佣工人做好日常维护即可。

任文化通过亲朋好友,打听到临近的双楼村正在对外承包大棚,他赶到村部,与村干部表达自己想要承包的想法。“你之前没做过大棚种植,而且你的身体能吃得消吗?”任文化被委婉地拒绝了。“先给我两个棚尝试一下,不行我就退出。”村干部被他的执着打动,最终同意了。

签承包合同、招贤纳士、购买农具……接下来的每一天,任文化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不擅长种植花卉,但经过再三思量,他还是决定种白菊,并寻找到一个外销韩国的订单,任文化新的人生就此起航。他每天都要守在棚里,观察白菊长势,叮嘱技术人员注意打药施肥的配比,教授工人锄草浇水注意事项。

采摘时间很快到了,可出口的订单被临时取消,原本一朵5毛钱的白菊低到1毛都没人收购,亏损28万元。任文化总结为:跨界经营,脱离实际。

第二年,他回归擅长的种植领域,选择了吊瓜,并喜获丰收,在本地市场上销售一空。

紧接着,第三年,任文化又承租两个棚,扩大生产规模……

经过七年的踏实苦干,任文化现已承包38个大棚,分别种植葡萄、西瓜、草莓、番茄、花菜、芹菜等,远销南京、山东、河南等地。

因为感同身受,多年来,任文化在用工上坚持把当地贫困户、残疾人放在首选。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处于成熟期的花菜、芹菜、草莓外销渠道不畅,大多烂在地里。那段日子,任文化心急如焚,整个人瘦了好几圈。区残联走访了解后,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第一时间进行补贴,帮助他渡过难关。

“再难也要保证工人们的收入只增不减,带领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让生活有奔头;再苦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任文化说。

2020-06-10 王陈陈 ——杜集区残疾人任文化的励志故事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47804.html 1 3 造一个支点让自己“站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