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3日

第A10版:

变废为宝促增收

——濉溪县临涣镇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 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徐尊丰

摄影 万善朝

时值麦收季节,怎样处理秸秆的问题又摆在了各地面前。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中,濉溪县临涣镇大力鼓励农户采取秸秆回收再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只堵不疏问题,同时还给农民带来了额外收入。

6月1日,记者到临涣镇采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在各村随处可见收获后的麦田里打捆离田忙碌的机械,以及各堆放点来回运送秸秆的农用车辆。在大高村秸秆堆放点,秸秆装卸车正在来回转运秸秆,几名当地村民把转运车散落的秸秆堆放整齐。44岁的村民高三云告诉记者,在这个堆放点务工,一天能收入七八十元。采访间,村民高增杰把自家三亩半地打捆好的秸秆运到了堆放点,经过清点后卖了105元。

“每捆秸秆1.5元,总共运来70捆,秸秆有了去处,不耽误播种秋季作物,还多少增加了些收入。”高增杰高兴地说。

大高村秸秆堆放点负责人陈纪忠流转土地29亩建立了堆放点,去年收储量超过1000吨。他介绍,5月30日起,大高村小麦正式开镰,平均每天可回收秸秆100多吨,每吨价格200多元,按照打捆计算每捆价格1.5元,平均为每户农户增收约300元。

“我们回收的秸秆卖给周边养殖场用作畜牧饲料,市场供不应求。”陈纪忠说。

离开大高村,记者在该镇海孜村麦田里看到,到处堆放着一捆捆打包成型的秸秆。

“村里1.2万亩小麦已收割近四成,当前主要工作是组织人力、物力打包和清运收割过后的小麦秸秆。”海孜村计生专干陈坤告诉记者,海孜村采取“低茬收割、打捆回收”方式,进行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记者跟随陈坤来到海孜村一片麦田里,只见一台台打捆机正在紧张作业,机器开过的地里,原来又碎又乱的小麦秸秆不见了,在秸秆打捆机的出包口,一个个形状规整的秸秆方包“吐”落下来。

陈坤介绍,这种打捆机集捡拾、压缩、捆扎等功能于一体,当拖拉机前进时,由机械自动控制,对小麦秸秆进行全自动捡拾输送、压缩、捆扎、出包作业。

在一台秸秆打捆机旁,村民陈继东称赞道:“打捆离田不仅干净了田地便于播种,而且还能把秸秆打捆卖钱增加收入,村民们十分欢迎。”

临涣镇19个行政村有耕地18.7万亩,设立了50个堆放点。各村村民把打捆后的秸秆运到堆放点,每捆可卖到1.3至1.5元,而堆放点的秸秆再批量卖给本地或周边地区秸秆电厂,最终实现变废为宝。

安徽双林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是临涣镇一家民营企业,这里是当地消化秸秆的终端之一。在双林公司秸秆存放点,记者看到了多台大型秸秆打捆机。“为了保障生产所需原料,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秸秆收、储、运体系。这些机械,我们以出厂价格销售,也可以租赁给农民使用,用来为秸秆打捆。”该公司生产经理贺伟介绍。

“去年我们收了5000吨秸秆,价格每吨200元左右,预计今年收储量与去年持平。”贺伟说。在双林公司,秸秆经过加工后可固化为燃料颗粒,打造出全新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有力促进了当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对延伸农作物秸秆附加值,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临涣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周建华介绍,今年“三夏”期间,临涣镇投入联合收割机542台、打捆机328台、旋耕机104台,全镇小麦目前已进入全面收获阶段,做到小麦收获一块、秸秆打捆离田一块。同时,470名镇村干部全部下沉到田间地头,24小时开展禁烧巡查、夏收服务和扶贫帮困,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坚决打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攻坚战。

2020-06-03 吴永生 ——濉溪县临涣镇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47107.html 1 3 变废为宝促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