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顺 通讯员 邵杰
本报讯 我市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据市民生办数据,目前,全市农村垃圾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率100%,农村垃圾镇级转运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在美丽乡村民生工程建设中,从农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道路畅通、绿化亮化等基本任务抓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
如突出环境整治方面,我市除了实施垃圾治理,还采取“两进”“三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全市18个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生活污水就地生态治理;2017年以来至今年4月底,全市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73560户,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2.4%。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农民增收的根本。我市在认真分析各村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全市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引领下,持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土地流转面积达93.9万亩,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40%,中心村中有10多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培育出市农民合作社1248个、家庭农场2840个。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培育 “一村一品”示范村41个、规模蔬菜种植大户200余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农村规模电商经营主体72个,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23个,建立农作物良繁基地40多万亩,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濉溪县、相山区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百善镇、渠沟镇获批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市有近三分之二的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心村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中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近10%。
乡村有颜值,集体有产业,农民有收入,还要突出文化铸魂,实现内外兼修。我市突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建设整治、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五位一体”,使村庄有灵魂,让景点有故事。
我市在美丽乡村先后建成农民文化乐园8个、各类农村博物馆7所、村史馆或民俗馆9所、文化特色商业街3个、特色文化场所12处。以城市东外环路为轴线,以东部山场为依托,以特色小镇为节点,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打造城东生态绿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圈;以泗永公路沿线为环带,以隋唐大运河文化为名片,以农事观光体验为特色,打造大运河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以相山区渠沟镇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以菇香郭王、芳香小镇建设为重点,打造城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一圈一带一片区”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线路和品牌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