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0年05月19日

第A03版:

激活转型崛起新动能

■ 记者 邹晨光 通讯员 杨聪聪

2009年淮北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作为一座伴随着新中国建设号角应运而生的工业城市,自成立之初,淮北便担负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光荣使命,谱写出一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之歌。

作出贡献、收获辉煌的同时,淮北也付出了煤炭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等沉重代价。破解“矿竭城衰”魔咒,实现可持续发展,淮北将从何处突破?

新时代属于弄潮儿。在正视多重挑战的客观困难下,淮北也面临着支持资源城市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作为、壮士断腕,着力推动质量、效益、动力变革,同时坚持破立并举,招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入驻发展,成为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崛起的新动能。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

腾出资源空间要素

2018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切实减少无效低端供给,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在深入摸排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口径,逐项梳理处置流程。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的意见(试行)》《淮北市“僵尸企业”处置工作考评办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力争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强化协作联动,市、县(区)两级政府分别建立以主要分管同志为召集人,政法委、法检、经信、发改、公安、财政、人社、自然资源和规划、环保、市场监管、税务、金融办、人行、银监等单位为成员的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协作联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化解“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分类处置,突出问题导向,精准识别,兼并重组一批、集中收购一批、破产清算一批。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但经营困难、资金短缺的“僵尸企业”,积极牵线搭桥,优化服务指导,简化行政审批,落实税收政策,加大其他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市内外优强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资产置换、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等有效资产。

经过处置盘活,一批新的增长点在“僵尸企业”闲置土地上开花结果,蓬勃发展。鲜满多食品、果力智能科技、赛瑞科技、叭叭米公司等企业在原安徽天燕食品土地上生产运营红红火火,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投资7亿元在原金海工贸土地上开发生产一体化装配式建筑,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纵深发展。

总投资15亿元的理士新能源通过兼并战旗实业,新上隔板制造、工业模具加工、电池壳制造、电池架制造、成套电池装备制造等新能源材料及配套项目,预计产值达到30亿元。总投资2.8亿元的亚明电子铝箔、总投资1亿元的相源新能源等一批新项目也在原闲置土地上加速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截至今年4月底,按照“三个一批”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完成处置“僵尸企业”106家,腾出土地面积8428亩。

退出落后过剩产能

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淮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自1958年建矿、1960年建市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煤炭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等沉重代价。

特别是经历煤炭“黄金十年”之后,同时面临宏观经济下行、煤价断崖式下跌、房地产高库存、土地市场疲弱、政府债务达到限额等多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城市转型迫在眉睫。2013年市“两会”上,我市干部群众统一了转型思想,全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要保持转型的战略定力和足够的历史耐心,下决心壮士断腕,宁可减少GDP也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截至去年底,累计淘汰3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数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低端产业,退出煤炭产能1000多万吨。

通过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为战新、高新产业项目落地发展提供充足空间。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发展方向,加大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度,全力引进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推动集群发展、智能转型和绿色提升。

特别是培育发展符合国家规划要求的铝基、碳基、硅基、生物基和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相邦陶铝新材料、金龙电子、卓泰化工、完美生物等多个“世界第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企业。其中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的第四代航空材料——陶铝新材料,连续三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综合性能优异,应用空间广阔。引进上海申能集团投资54亿元建设135万千瓦发电机组,是全世界单机容量最大、单位能耗最低的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为全球绿色燃煤发电的标杆,国家示范工程。

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变“夕阳”产业为“朝阳”产业。其中,传统煤炭产业向现代煤化工产业迈进,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推动煤炭从工业燃料转变为化工原料,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将煤炭“吃干榨净”,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卖出数倍、十几倍于原煤的“好价钱”。另外,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合作,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上海电气、上海华谊、上海浦发、上海均瑶集团、浙江金龙电子、浙江传化和浙江华孚时尚纺织小镇、江苏康美绿筑绿色建材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纷纷落户淮北。

面向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协作区等国家战略规划,是我市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我市奋发作为的大舞台。我市将坚决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和决策,对标对表、紧跟紧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奋力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崛起。

2020-05-19 邹晨光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45843.html 1 3 激活转型崛起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