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陈陈
五月的相城美得醉人!
山上绿树成阴,山花烂漫;公园里姹紫嫣红,鸟语花香;湖水边草木葱郁,生机盎然。从百姓的笑脸上,我们看到的是安居乐业的民生画卷,而近年来我市实施的民生工程就是这张图画亮丽的底色。
四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增进群众获得感,努力闯出共建共享的新路子。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
建设转型发展幸福城
民之所望,行之所向;民之所盼,政之所变。四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共享理念,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一县三区结合实际,切实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认真细化“民生预算”,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优先保障和建后管养上。
完善民生工程资金快速拨付、应急预拨机制,采取国库集中支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方式,不断健全资金监督管理措施,强化民生工程资金监管。
紧紧围绕“抓民生、构和谐、注实效、促发展”这条主线,立足于抓早、抓细、抓实、抓好、抓紧,强化精准调度推进,形成追标杆、超标杆的良好氛围。
四年来,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始终保持在80%以上,民生工程连续多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
以淮海战役“全民动员全面动员全力支前”精神推进脱贫攻坚,至2019年高质量完成22个贫困村、34846人的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2.3%下降到2019年底的0.1%。
四年来,改造棚户区14万多套,40多万名群众蜗居变安居。入选2016省辖市十件大事,被住建部列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
至2019年连续十年获评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皖北最稳定的城市、全省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局面持续巩固。近5年我市吸纳市外人口5万余人,成为全省三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
当前,淮北正努力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做样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勇争先,不负韶华描绘新时代转型发展新画卷。
建设协调发展品质城
穿行在城乡,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施工画面,一个个交通建设的鲜活故事、一组组精彩数据在这片大地进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挥如椽巨笔,在相城大地上描畅达蓝图、绘开放大道,织就的一张张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网,将城市乡村连接起来,让经济血液加速流动起来。
四年来,淮北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建设品质之城。一方面继续加大“城市双修”力度,一方面不断推动城乡发展转轨,为转型崛起提供坚实载体。
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市区至全域、地上至地下,规划全覆盖,且全域空间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多规合一。
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新空间,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知名商业综合体落户,同步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城等新城新区建设,新建淮北一中东校区、人民医院新院区,老城新城新区多点发力、竞相发展。
对内对外交通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处京沪之间三小时黄金节点、东联西引、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凸显。铁路方面,建设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打通我市高铁南下通道,优化完善皖北铁路网布局。公路方面,推动淮徐快速通道和徐淮阜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皖北地区国省道建设和县乡公路改造,加快构建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水运方面,重点开发浍河航道,建设南坪、韩村、青龙山港,提高水运通达能力,通过淮河、京杭运河与长江航道衔接,实现通江达海。
机遇已至,平台已成。我市携手经济带其他兄弟城市一起,坚持协调推进、融合发展,找准突破口,瞄准发力点,进一步加强产业互补、体制互融、信息互享、交通互联、服务互通,推动沿淮各地发展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建设绿色发展宜居城
乌金变绿金,煤城变美城。四年来,我市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建设宜居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3.6%、44.9%和15.2平方米。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相山、黄里、榴园、南山等生态典型。
四年来,愚公精神继续发扬光大,独创的“七步造林法”让烈山、花山、泉山、卧牛山等矿山修复之后成为市民休憩的景点。
四年来,破解塌陷区土地治理难题的脚步从未停歇,至今累计治理塌陷区18.63万亩,有效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塌陷水域变身城市公园,河湖连通工程“一湖”通“百湖”,尤其是绿金中央公园环抱的绿金湖,承担为皖北解渴、调节淮河乃至长江水位的重任。
采煤、采矿带来的生态“残局”在这里创新化解。“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
四年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始终坚守。四级河长996名、护河员1046名全面守护大小河流,水清岸绿风光美。雨污分流工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市民纷纷点赞助力。
2018年,城市转型深度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淮北市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我市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捧回国家11家部委和单位联合颁发的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奖杯。国家自然资源部还在淮召开全国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推广淮北经验。
建设统筹发展小康城
浍河之畔,濉溪县南坪镇,草莓大棚、蔬菜大棚里热气蒸腾采摘忙;淮北平原,铁佛镇黄集村,新扩建就业扶贫车间机声隆隆加工忙;绿金花卉基地景天科和法师多肉植物勾勒出贫困户张秀英的脱贫新路……
时光如大河奔流,载着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淮北儿女,迈进了2020年的大门。
回望来路,淮北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市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001户3262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下降到2018年的0.31%。
2019年,我市1048户3044人已达到脱贫标准和要求,等待省验收;剩余未脱贫人口,计划于2020年全面如期脱贫。
脱贫攻坚突出表现“一稳两优三聚焦”。我市保持响鼓重槌、尽锐出战的攻坚姿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综合类问题整改与完成全年减贫目标同向发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与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同频共振,全面发起“四季攻势”,全力推动“三保障”“三精准”“三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脱贫攻坚主要体现“七坚持七推进”。坚持破立并举、清零见效,推进各类问题深查实改;坚持民生为本、精准滴灌,推进政策举措落地落细;坚持质量优先、补齐短板,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切实为打赢脱贫攻坚年度战役保驾护航。
我市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四力并举”打造脱贫攻坚特色亮点,提升攻坚能力水平:一是聚力开展巾帼脱贫行动,二是大力实施“小老板+扶贫”工程,三是着力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四是全力推广“爱心超市”模式。
2020年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交卷之年。我市全力应战脱贫攻坚的脚步尚未止步。稳住贫困户、农户的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