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第A04版:

凝心聚力谋转型 蹄疾步稳迈新程

——我市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综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60年建市到2020年,淮北走过了一个“甲子”。6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6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60年脱胎换骨,浴火重生。60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按下“快进键”、换上“创新挡”、实现“加速度”,总产值从1960年的0.5亿元跃升到2019年底的4200多亿元,产业结构从“煤电纺酒”晋级“四基一高一大”,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提质增效型,增长动能从单一煤电到形成多极支撑,制造模式从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 通讯员  杨聪聪

忆往昔——工业发展节节升高

从工业总量看,实现大幅跃升。自建市以来,淮北工业坚决破除内外部发展矛盾障碍,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乘着改革开放东风,一路爬坡过坎、登高望远。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60年的0.5亿元,到1978年4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2005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4000亿元。2019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20.5亿元,是1978年的105倍,是1960年工农总产值的600倍。

从企业发展看,实力不断壮大。1960年,全市工业企业72家,平均户均产值仅60.9万元,到1978年,增长到272家,户均产值174.6万元。2019年,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92家,户均实现总产值超2亿元。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推动下,我市一大批企业积极探索前行,加速做大做强。淮北矿业、皖北煤电连续多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淮海实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华孚时尚、中意胶带分别晋级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理士电源、华孚时尚、华润金蟾晋级绿色工厂“国家队”,科宝生物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现有上市公司5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1家,“四基一高一大”战新企业226家。

从工业产品看,产量稳步提高。建市初期的“煤电纱酒”四类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始终发挥着工业产出“顶梁柱”的作用。1960年原煤产量109.6万吨,1976年突破1000万吨,2019年达到3804.6万吨,比建市初期提升了34倍。1960年发电量0.4亿千瓦时,1970年突破1亿千瓦时,2019年达到213.4亿千瓦时,提升了533倍。1978年纱产量900吨,1982突破万吨,2019年达到5.5万吨。1960年白酒产量仅为488吨,1982年突破万吨,2019年实现3.5万千升。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49.2亿元、利润119.7亿元,均居全省上游,缴纳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市工业产品增加到36个大类,产量加速提升,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话改革——资源配置趋向市场

深入推进企业改制。196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市工业企业34.7%为全民所有制,65.3%为集体所有制。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淮北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4—2000年,坚持抓大放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组建企业集团、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开搞活中小型企业。全市年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企101家,工业品产销率达到101%。市属国企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317万元。2001—2008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以国有资本退出和职工身份转换为主要内容,破解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始新一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2008年底,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开出售、关闭破产等形式,市属163户工业企业全面完成产权改革,6万多名国企职工完成身份置换。通过大力推动企业改制,有效吸收了一大批外地资金,激活了一大批民间资本,催生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突破90家,淮矿集团和皖北煤电进入全国500强行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作为、壮士断腕,着力推动质量、效益、动力变革,退出高耗能、高污染的规上企业338家,处置“僵尸企业”103家,盘活土地8078亩,同时坚持破立并举,招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入驻发展,成为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崛起的新动能。总投资15亿元的理士新能源、总投资2.8亿元的亚明电子铝箔、总投资1亿元的相源新能源等一批新项目在“僵尸企业”闲置土地上开花结果,蓬勃发展。

推进所有制改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淮北市深耕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放开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全面降低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全力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切实畅通民营企业的联系渠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民间投资、创新创业,厚植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成长沃土,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民营工业占比从1978年的5.7%提升到2019年的90.9%,口子酒业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连续上榜安徽百强、民企营收百强和纳税百强、进出口百强,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进入省级“专精特新”名单。随着近年来各开发园区承担能力不断提升,县区工业快速崛起、迅猛发展。到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539家,实现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9.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突破九成,基本具有民营企业“五六七八九”的特征。

调结构——产业支撑业已凸显

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建市初期,全市工业煤矿配套生产辅助产业居多。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轻工、建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等工业迅速崛起,全市在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上不断取得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铝基、硅基、碳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四基一高一大”产业发展方向,设立了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加速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淮北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建设目标。《促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暂行)》聚焦提质增效,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推进“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暂行)》定位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启动编制的“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将着眼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产业布局日益优化。“十三五”以来,淮北市以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完善区域功能区划,优化区域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确定了县区重点产业和成长型产业,推动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濉溪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火炬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涉铝企业70余家。新型煤化工基地荣获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集聚规上化工企业10家。相山经济开发区连续8年举办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吸引入驻食品企业260多家。市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获认定省级产业园,汇集相关规上企业26家。特别是“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形成,碳基产业产值前景可期。陶铝新材料已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期”进入产业化发展“加速期”,连续三年被纳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予以重点支持和积极推动。

高端制造方兴未艾。坚持抓增量优化、存量调整,全面提升绿色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攀升,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逾千亿元,催生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当前,全市以“工业四基”“四新”“三品”和绿色制造为重点实施技改升级,提升企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向精加工、中高端产品、系统成套装备转变。纺织服装产业走高产业、精工艺、大品牌的发展路子,提升铝基产业、煤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集约化和绿色发展水平。目前,初步形成了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培育了美信铝业、相邦科技、润岳科技、华润金蟾、金龙机电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强劲的龙头企业。2019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6%,全省第四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8%。

促转型——创新驱动彰显活力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1988年,全市仅有3个科研生产单位和11个民间科研所。近年来,淮北市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到2019年,全市科研机构7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建成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科技活动人口3800多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全市拥有30余家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研发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全市R&D支出13.6亿元,其中工业R&D支出13.1亿元,占比96.3%。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41个,人员6600多人,研发投入强度为0.88%。其中源创客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达250多家,吸引大量高学历的创业青年2000余人,一批研发虚拟现实、信息隔离器、传感器等科技人才团队相继落户。我市与中国商飞、中国铝业、上海交大共同推进陶铝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合作开展的C919大飞机地板支撑梁、飞机蒙皮和全陶铝舱段等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创新成果日益丰硕。2017年以来,淮北市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深入实施 “五大制造”行动。相邦陶铝新材料、科宝生物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中间体2个专项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原位自生陶瓷颗粒铝基复合材料、高密变功率陶铝活塞分别列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和工业强基重点产品示范应用,相邦陶铝新材料、汉芳生物科技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龙波电气高性能断路器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示范企业50余家,全市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9个。科宝生物研发的胆红素是全国第一个且唯一全部通过人工牛黄原料药品GMP认证产品。累计打造 “安徽工业精品”23个,获认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5项。成功培育理士电源、华润金蟾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绿色工厂16家,一批企业、项目、产品、技术和服务公司列入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服务型制造正在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正在形成。

启新程——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稳增长,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不断厚植增长基础。加强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分析,分析提出推进举措。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出龙头企业培育,推进“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个转企、小升规”,培育“领军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队伍。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厘清企业诉求,精准帮扶企业发展。落实降成本政策,推进企业精益生产、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降本增效。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实现“腾笼换鸟”,加快要素资源重新配置。

不断优化产业支撑。编制“十四五”全市工业发展规划和新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个子规划。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行动,推动企业上台阶、提质量。以更大力度发展新产业和新项目,鼓励企业新上一批增资扩营、引资扩张、扩能增产、技术改造大项目,以“工业四基”“四新” “三品”和绿色制造为重点实施转型升级项目。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出台开发园区发展考核办法,引导县区围绕产业定位精准抓招商、引进好项目,做大做优产业集群。

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开展传统制造业主要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换线调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引导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或智能装备。聚焦“四基一高一大”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三重一创”,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陶铝新材料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力争早日实现突破性增长,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进“企业上云”,深入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筛选培育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动“品牌升级”“品质革命”。加快构建工业设计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制造与服务的系统集成与融合,促进“好设计”转化为“好产品”、“制造+销售”转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推动全市工业绿色化发展提速换挡。

不断集聚发展合力。淮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兴市”史。60年来,不管三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发挥着“半壁江山”、顶梁柱作用。我们要继续坚定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举全市之力发展工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合力做好高质量发展这道“必答题”。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继续加大减税降费、降本减负力度,把标准化厂房、促进新型工业化等扶企政策用起来,确保各项惠企暖企政策落地生根,以“真情实意”和“真金白银”稳定企业信心。始终把企业家当做“自己人”,把企业家的事当做“分内事”,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上规模,为工业转型发展贡献不竭新动能,以高质量转型崛起的新成绩庆祝建市60周年!

2020-04-27 ——我市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综述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44220.html 1 3 凝心聚力谋转型 蹄疾步稳迈新程 /enpproperty-->